标签:
文化刘勃传统重《水浒》轻《三国》文摘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重《水浒》轻《三国》的传统
作者:刘
勃 来源:《文摘报》2018年8月21日第6版
何以如此,可能和三国故事的两个传统有关。
一是史传。这个传统里的故事讲述人,一般有点文化,但也不会太高。大体上,把《三国演义》改成现在最常见的样子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代表这个群体的较高水平,而下限大概就是鲁迅《风波》里赵四爷的样子,“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
这类人的特点,一是把宣传“仁义礼智信”这类传统价值观,当作小说很重要的功能和义务。二是特别信服正史的记录,会尽量往上靠,不大喜欢胡乱发挥。但说他们更关注历史,那倒也不见得。只是他们既然有且仅有一点读写能力,便很以这种本事为自豪,所以能够接近正史,乃是有文化的证明,至于正史本身也可能会错,他们就不关心了。
另一个是民间传统,如《全相三国志平话》和许多元杂剧,都属于这个传统。这些作品主要面对不能阅读,通过听书看戏来获取信息的受众,价值观和趣味自然也和他们更加接近。所以它更看重的道德是“忠义”:忠不是儒家的忠,而是一种更具体的人身依附关系;义也不是儒家的义,而是通常所说的“江湖义气”。另外就是,他们有火辣辣赤裸裸的富贵欲望。如元杂剧《桃园结义》写关张见刘备“实为贵相”,就请他喝酒,刘备大醉后出现异象:
关羽:兄弟,你见么?他侧卧着,面目口中钻出条赤练蛇儿,望他鼻中去了。呀呀呀,眼内钻出来,入他耳中去了。兄弟也,你不知道,这是蛇钻七窍,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也。等他睡醒时,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你意下如何?
所谓“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这分明是西门庆热结十兄弟的调调了。这个传统的另一个兴奋点,是武力崇拜,所以喜欢写智商硬伤而神勇无比的人物,《说唐》里有李元霸,《残唐五代》里有李存孝,而平话《三国》里,张飞也属这一类,曾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平定了黄巾之乱,至于单挑打得吕布、赵云落荒而逃,那也不在话下。
所以历来著名文人,鄙视《三国演义》也就很好理解了。大文豪有的“三观不正”,对正史也没什么敬畏心理,所以《演义》引以为豪的忠于正史,在他们看来反而是小家子气。文豪们的语言修为自然是极高的,对不文不白的半吊子文风,更加瞧不上。总之,《演义》努力追求的东西,都刚好落在他们的鄙视链上,而《水浒》是白话,写江湖,这是用新文体讲述新故事,对文豪们反而有陌生化效果,印象自然好很多。现代有的人就刚好相反,看《三国演义》这种浅易文言,似懂非懂间格外有高大上的感觉。
这种重《水浒》轻《三国》的倾向,从明代一直延续到鲁迅、胡适一辈。鲁迅论《三国》,留下了“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样的警句(迅翁喜欢关羽,恰恰是《演义》里离史传最远,而最具民间气味的形象)。胡适对诸葛亮舌战群儒那一段,评价是“令人欲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