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辉:当文学退潮时,还有他们

(2018-08-13 00:10:09)
标签:

文学

陈辉

当文学退潮时

还有他们

北京晨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陈辉:当文学退潮时,还有他们

当文学退潮时,还有他们


作者:陈    辉    原载:《北京晨报》2018年8月12日第A14版

 


  新时期文学从伤痕文学开始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文坛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也是新时期文学最早涌现出来的文学流派。它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生活图景。

  《伤痕文学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白亮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选取了伤痕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数十篇,编者以“选家”的眼光把值得发掘和发现的文献史料呈献出来。书后附有更加详尽的研究资料索引以便读者参考。选择精当,视野开阔,展现了文学研究的丰富材料和历史信息,学术价值重大。

  开启文学全面复兴的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一些特征。

  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朦胧诗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李建立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改革文学,一座历史的纪念碑

  改革文学堪称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纪念碑。比之“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朦胧诗”、“先锋文学”等,它或许不是最显眼的,但它同改革的关系是最直接的。之所以称其为纪念碑,是因为就文学创作而言,它已成为历史——使命与愿望达成,意义归于历史。改革文学思维方式是陈旧的,但其所含的“希望”是新鲜大胆的,尽管这种希望仍然由乐观历史进化论所催生,但它至少表明了与过去决裂的勇气与决心。

  《改革文学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陈华积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集大成地体现了相关研究成果。

  反思文学,比伤痕文学更深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各个层面上还原历史,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文学。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延伸,更是它的深化。《反思文学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谢尚发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对这一文学流派研究的重要论文。

  先锋小说,力求与世界接轨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的一种小说。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先锋小说主要活动期于1986-1989年间。

  《先锋小说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李建周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新历史小说,换个角度追寻历史真相

  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也承认有客观历史的存在,但这些理论家们却认为所有的历史书写都不可能真正地达到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

  新历史小说的抒写是反传统的,表现在:民间视角、个人体验的强调;边缘人物、非史资料的撰写;叙述空缺和再现原则的瓦解历史的存在。

  《新历史小说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白亮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真正的繁荣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不但呈现出百花齐放式的多元化创作角度,而且确实出现了一批艺术思想含量颇高的佳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长篇创作除了数量浩繁,它在题材上也更广泛,真正走向了无边界,从历史到现实,从家族到市场,从社会化到个人化。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长篇最大的区别在于,那时作家的价值立场具有整一性、思潮性,即使手法缭乱,底牌大致如一,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作家们的叙述立场和人文态度发生了深刻而微妙的变化,他们观察生活的眼光和审美意识,特别是价值系统和精神追求,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各种价值观并存。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赵卫东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三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分水岭

  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

  第三代诗歌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

  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第三代诗歌研究资料》(程光炜总主编,张涛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