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尼楠:所有的路都是独木桥

(2018-07-13 12:53:19)
标签:

文化

尼楠

所有的路都是独木桥

文学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尼楠:所有的路都是独木桥


所有的路都是独木桥



作者:尼  楠   原载:《文学报》2018年7月12日第16版


 

http://wxb.whb.cn/images/2018-07/12/16/160712_p6_b.jpg
尼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写作是不能教授的,并且固执地认为,理论对于写作并无帮助。在二十出头的时候我这样想,在三十出头时这样想。如今,快四十岁了,我终于觉得事情不尽如此。可能,还是晚了点。

基于个人经验写作小说,大概是很多写作者都经历过的阶段。写作是出于表达的需要,恰好这样的表达被人认同,当然是一件更好的事。有一部分人的写作基于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自发到自觉,通常,这样的写作生命可能更持久。

2011年,我写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之后有将近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任何成篇的小说。的确,如果仅凭个人经验,小说写作只能成为自己和回忆共谋的产物,缺乏生存与继续发展的能力。写作需要老师,尽管这老师并不一定具体,可能是某个或很多个人,或者是某部或很多部书。总之,立意、结构、语言,谋篇布局,都需要学习的积累,才能从个人的世界里跳脱出来。

但到底要不要从个人的世界里跳出来?

有时候,我会回过头去想自己最初的写作动因。然后再考量现下的写作方向,免不了在是否前行的路上踌躇一番。

一直到2017年,我重新开始写作。我写得非常慢,不断反复,推翻,修改,要过很久才能前进一小段。整个2017年,只写了一个半的短篇,其中一个是《村野》,另外半个是修改数遍的《别有洞天》。

这两个小说,写的仍然是熟悉的地方,从小说人称上来说,是从写自己到写别人。但是实际上,那个“我”无处不在,“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全然渗透其中,同时,沿袭惯用的语境,这些都影响着两个小说的最终成形。

2018年的上半年,我继续在从“我”去往“别人”的路上做着努力。当然,不论是理论的支撑,或是生活的阅历,都显得捉襟见肘。对于自己写作价值的怀疑肯定是有的,但是表达的需要还是胜过了其它种种。

拉拉杂杂地写了这些,我好像并没有讲明白些什么,思维也是混乱的。可能我想说的是,在这条路上,个体不同,认知与感受必然千差万别,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的路都是独木桥,各有各的难,没有或者很少有可以参考的经验。同样的,从桥上看到的风景也各不相同。

于一片混沌之中,我自始至终清楚的是,即便是独木桥,我应该也没有想着要放弃。能够做的,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地修正自己的偏差,努力地离自己要去的方向更接近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