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震:为曹操点赞

(2018-06-24 23:28:24)
标签:

文化

商震

为曹操点赞

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商震:为曹操点赞

为曹操点赞

  

作者:商   震  原载:《青年报》2018年6月24日第A6版

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images/2018-06/24/A06/res03_attpic_brief.jpg

 

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images/2018-06/24/A06/res07_attpic_brief.jpg

 

 

我曾说过,我不喜欢“建安文学”时期的文章,(诗歌大部分是可读的。曹操的《短歌行》我曾烂熟于心。)但我肯定“建安文学”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建安文学”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或者说:没有“建安文学”的喧闹、喧哗、绚丽、炫彩,就没有“唐诗宋词”的健康、蓬勃。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就是“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虽然同处一个时期,可人品文品差异很大。所以,“建安七子”不是我们前一时期的一些帮派,不是在一个什么主张、主义之下的命题写作群。曹家父子三人都各不相同,何况其他。“建安七子”中,我最不喜欢的是陈琳。当然,我喜欢不喜欢,陈琳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不喜欢陈琳,是因为他没骨气,无节操,不忠诚,干了太多辱没斯文的勾当。所以,陈琳的文章我读的最少。

对陈琳感兴趣,是上中学时偷看《三国演义》,读到他写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当时好奇的是曹操正头风病发作,读了此文竟浑身冒汗、头脑立刻清醒、病魔远去,“翕然而起,头风顿愈”。真可谓美文胜良药啊。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痛骂曹操的文章。我当时觉得曹操很怪,读了骂自己的文章不但不愤怒还兴奋了;现在觉得曹操真是大文学家、政治家,懂得敌人是用来激发自己斗志的。只有文学家才能欣赏一篇骂自己的好文章,只有政治家才能忍一时之辱而图未来之治。后来,曹操打赢了战争,还把陈琳收在帐下,我特不理解。曹操咋不杀陈琳呢?现在明白了,往大里说是曹操爱才,往卑鄙里说就是要做出点姿态给大家伙看:你们看看,陈琳这厮骂我骂的那么狠,我照样让他为我工作,而且很卖力气吧!

后来,因为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文》,我就专门去找陈琳的文章读,可是并没有找到更多的陈琳专著和文章,仅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单篇。只能又回到文学史中读关于“建安文学”时期的陈琳。近些年重读了过去囫囵吞枣读的书,也是带着自己的审美观点重读,于是,对陈琳越加反感。

陈琳在汉灵帝时,依附当时的国舅、大将军何进,官至主簿。东汉末年,宦官擅权,何进欲诛宦官,太后坚决反对,何进欲召集地方豪强,引兵来京城咸阳,以此恫吓、劫持太后。陈琳曾力谏反对。可是,何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坚持从地方引兵入京胁逼,结果董卓率兵进京,自立为太师,废少帝,立献帝,社会动乱四起,加快了东汉王朝的覆灭。何进也在乱中被杀。此时的陈琳还是一个清纯的书生。

何进死后,陈琳迅速逃到袁绍处。何进的失败,让陈琳懂得一个俗世道理,那就是书生要找棵大树下乘凉,要抱一个粗腿来苟活。袁绍是个庸才蠢蛋,希望帐下有几个文化人。封建历史上的政治家都是这样,养几个文化人在身边,平常是摆设,偶尔用一下,捣乱就杀掉。袁绍收留陈琳,我想可能还有另一点想法,那就是:陈琳是汉朝的朝廷官员,又是大作家,我袁绍收留了他,更证明曹操是汉贼,我是汉臣。更何况,也许大才子、大作家陈琳还会有明星效应的。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两军对垒。袁绍想起陈琳来了。命陈琳写一篇骂曹操的檄文,最好是曹操看到就能气死。陈琳奉了此命,真是用尽心机、智慧、才华,作了《为袁绍檄豫州文》。此文写得真是好,应该是陈琳的代表作。把骂人的文章写得这么才华横溢,结构严谨,用词用典到位是少见的。不像我们当下的骂人文章与泼妇骂街无异。但文人骂人还要含蓄些好,儒雅些好。骂曹操就骂曹操,哪能把曹操的祖宗八代都骂一遍呢!而且用语之尖刻之恶毒,恐怕是空前绝后的。

这篇檄文还真有作用,不过和袁绍、陈琳的想法相反。曹操当时正苦于头风趴在床上,因卧读陈琳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立刻起来,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一举打败了袁绍。

袁绍败后,陈琳被俘。曹操没立刻杀他,但三军将士都剑拔弩张了。战士们拭目以待地等着曹丞相处置这个骂人太损的秀才。曹操把陈琳带到自己的祖坟前,让陈琳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读一遍自己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陈琳双腿发抖,尿没尿裤子没有记载。他一边往曹操祖坟的墓碑前走,一边想:咋能活下来呢?估计那个瞬间陈琳就把一生的智慧都用上了,终于他想明白了:曹操也是作家,还爱才;我表现出一点气概来,也许会打动曹丞相。于是就在他拿出文章朗读前,突然振作起来,清了清嗓子,气宇轩昂地当着文武百官把这篇文章读了一遍。

估计陈琳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听到战士们拔剑的声音了。可他坚定信念,一定能让曹丞相回心转意留他一条活命。果然,曹操听了陈琳的抑扬顿挫的朗读,觉得这个秀才在此时竟能面无惧色,或许留着将来有用。再说,一个书生不就是一颗棋子嘛!杀了这一个软蛋书生,还会让那些对我曹某人有微词的书生因胆寒或激愤而生事。在封建社会里,政治家看待文人就是这样:听话,我养着你,别生事。心里不舒服了,去喝酒游玩,找另一个文人打嘴架去,别对我的政策方略说三道四的。于是,曹丞相就留下了陈琳的命,收在帐下。此时陈琳感激涕零,连声“谢丞相不杀之恩”。陈琳就这样又归附了曹操。

封建时期,政治家眼里的文人都是软蛋,这个观念在封建社会从来都没有变化,悲哀的是几千年来,许多文人并无自知之明。

文化人的三元素是:知识、情感和立场。尽忠守诚是基本品质。然而,几千年下来,钻营、拍官、贪财、苟且、戚戚者太多,常让我等羞愧满面。

其实,在历史上,陈琳的变节行止还不算之最,更可恶的文人是钱谦益。这个明末清初的大文豪,丢尽了文人的脸。其诗文与其做人做事,简直是大相径庭。关于钱谦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历史上被骂的最多最狠的人,大概要数曹操了。至今仍有人在骂他。曹操被千年唾骂,是因为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我读《三国演义》时,感情倾向也是挺刘贬曹的。几千年的儒家之道、正统思想,常常会遮蔽了期盼社会进步的愿望。

当然了,曹操确实做过许多令人不耻的事。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足以证明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话说回来,那种社会的哪个帝王将相、富贾巨商起家时,不是双手沾满鲜血和一肚子狗屎。曹操篡汉是真,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是真,盗墓、奸诈、好色都是真。但他推动社会进步也是真。社会进步是整个民族的,与他个人起家时的卑劣手段相比,还是利大于弊的。

千年来,文人骂曹操;武将骂曹操;不文不武的人也骂曹操。我说的这个不文不武的人,是三国时期的祢衡。

读《三国演义》时,看到祢衡裸衣击鼓骂曹操一节,觉得很过瘾。现在不这么想了,因为我实在不喜欢祢衡这种人。一个假愤青,一个患了青春期狂想症的病人,一个自负清高的狂人,一个读了些书却只为卖弄的文学青年。

我还看过京剧《击鼓骂曹》,几乎把祢衡塑造成英雄。

祢衡是孔融推荐给曹操的,当时的孔融是口口相传的长安城里乃至东汉的第一文人,但这位孔夫子的二十世孙,也实在不怎么样。孔融与曹操一向意见不和,孔融推荐祢衡给曹操,本来就是想让祢衡给曹操找些麻烦的。我相信,祢衡裸衣骂曹操,也一定是受到了孔融的怂恿。关于孔融,这里就不多说了,他依仗是孔子二十世孙的身份也干了许多坏事。

祢衡到了曹操府上,傲慢无礼,觉得凭自己的满腹诗书,怎么着也能弄个厅长局长干干,可曹操是什么人啊?阅人无数,人中之精英。曹操看不上这个愣头青,又不好驳回孔融的面子,就给他一个小官“鼓吏”,就是别人喝酒唱歌跳舞时,他要在一边击鼓助兴的差事。这个官可比孙悟空的“弼马温”小多了。祢衡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于是就在曹操大宴文武时,赤身裸体地痛骂曹操。骂的内容肯定是事先写好的稿子,主题鲜明,层次清晰,有张有弛。大概这篇骂词,是祢衡写得最好最具特点的文章了。当然了,祢衡也仅活到二十五岁。

祢衡骂曹操,其实是没理由的,至少是理由不充分。如果就因为一个“鼓吏”去骂,显得太浮浅了,也不够尊重这个“骂”字。文人想当官是常见的事,可是也要有说服力的作品或行政能力、经营能力被大官而认可才行。一个仅读了几本书、一身鲁莽、刚刚出道就想入非非,下场是怎样,都不过分。

骂人,是每个人都有的天生本事。但该骂什么人,怎样骂人,却应该讲究一些,尤其是有点文化的人。凭书生意气或青春勇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被人挑唆无厘头地骂人,最后只能丢自己的人。至于裸体,除了私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伤大雅失体面的事。还有一句话:骂人很凶的人,一定是心底虚弱或神经衰弱的人。

祢衡骂了个痛快,就想让曹操当场杀了他,借曹操的刀扬名。一副不能骂死你,就死在你刀下也光荣的姿态。用更俗的话说:打不过你,我溅你一身血。可曹操没上当,曹操是个英雄,英雄的刀下不会轻易地有无名之鬼。曹操把他转给刘表,刘表又转给他人,借别人的刀,把他杀了。

结论是:祢衡该死!

如果你是真文人,你的力量在笔头,而不是在口头。


(节选自散文随笔集《三余堂散记续编》,2017年3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