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炫芷:至情至性郑板桥

标签:
文化李炫芷至情至性郑板桥文摘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至情至性郑板桥
http://epaper.gmw.cn/wzb/images/2018-05/22/08/res03_attpic_brief.jpg |
近日,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清官板桥三绝传世——郑板桥专题展”开幕。通过“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淡如我辈成胶漆,狂到狂奴有性情”三部分,将郑板桥生平经历及其书法绘画真迹、作品的石刻或木刻拓片相结合,带领观众了解郑板桥及其艺术。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怪”著称。提起他,书画爱好者大多会立刻想到他画竹一绝,而更多人则会想起那句著名的“难得糊涂”;今年一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建议背诵篇目还选入了郑板桥的《画竹题记》一则。
清代画家郑燮号“板桥先生”,史称郑板桥。从他的书法作品“难得糊涂”推断,他可能是个时下最流行的“佛系”男子。但仔细读读他的作品、题跋就能发现,郑板桥的口舌其实很锋利。郑板桥喜欢骂人,曾在文中这样自评:“燮爱酒,好谩骂人,不知何故,历久而不能改。”虽然反省了自己这个毛病,但他其实没打算改,因为他觉得“有酒不饮,有口不言,自家桎梏,自抑性情,与墟墓中之陈死人何异乎?”
民间流传最广的一则郑板桥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他的性格:郑板桥造访一间寺庙,住持并不认识郑板桥,见郑板桥身材消瘦,相貌平平,因此随意说了句:“坐。”吩咐小和尚:“茶。”
交谈中,住持发现郑板桥谈吐不俗,因而心生敬意,于是改口说:“请坐”,吩咐小和尚加茶时说:“奉茶”。后来,住持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态度大变,站起身毕恭毕敬地说:“请上座”,连忙叫小和尚给郑板桥换杯子:“奉好茶”。临别,住持请郑板桥题字留念,让小和尚奉上文房四宝,郑板桥不假思索地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奉茶,奉好茶。”住持原先还满心欢喜,但定神一想,才知道被郑板桥取笑了。
郑板桥是很早就“商业化”的画家,而且价格公道,不高不低,在家门口清清楚楚写着:“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熟人想讨价还价?不好意思,价格一文钱不少,砍价伤感情,还要小心被骂。这价目表上,还有句很经典的备注:“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好吃的哪有送钱实在呢?再说,您送我的,我也不一定喜欢呀。您要是送现银,我会很开心,画画写字都更好了!
无论以哪个时代的标准来看,郑板桥其实都能算得上是少年天才,然而“天才”的命途却往往多舛。郑板桥坚持考了二十多年科举,康熙年间考中秀才,雍正年间考中举人,乾隆元年考中进士。进士是考中了,朝廷却没有官能给他当,让他一直等消息。这一候补,就候了6年。50岁后,郑板桥终于“学而优则仕”,做了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县令。
在官场,官员们上任或出行,全都鸣锣开道,皂吏开路,高喊“回避”“肃静”,有行人不回避者,举棍就打。但郑板桥偏不,既不坐轿子,也不许鸣锣,更不让驱逐行人。他甚至穿上平民的衣服和草鞋,和农民一起到地里干活。
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赶上了灾荒。饥荒降临的紧迫关头,等不了层层官员通报朝廷,郑板桥私开皇仓放粮,救活了一万多潍县的人。时至今日,很多当代潍坊人都替自己的祖上感谢郑板桥,但郑板桥却被上级一本奏折参到京城,说他私开皇仓,犯了要被斩首的大罪。所幸,郑板桥得到潍县全体老百姓请命求情,逃过一劫。最后却也掉了乌纱帽,落得罢官归家。61岁,年过花甲,官丢了、没祖产,更没攒钱。妻子和两个儿子也早已离世,只剩下一个小妾。
郑板桥壮年就名列名声显赫的民间艺术团体“扬州八怪”,而其中最怪者当属郑板桥及其好友金农。
书画圈普遍认为“扬州八怪”之首是金农。金农53岁才开始尝试学画,60岁开始学画竹,书画水平提高迅猛。提到金农,人们都会想到他的漆书、梅花、佛像以及山水,这些作品都独具特色。其实,金农自小研习书文,有着很高的文学造诣,这是他后来成为书画大家的关键。
郑板桥却一点也没有羡慕嫉妒金农,他比金农小6岁,应该称金农是“大哥”了。当然,郑板桥佩服的是金农的才气和人品。而金农也非常佩服郑板桥,多次在题跋中评论其书画艺术,引为同流,相互鼓励。
18世纪的扬州,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州的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170人之多。当地像郑板桥、金农这样狂怪的画家,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扬州还有很多。具体是哪“八怪”,各家说法不一,较为公认的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也有人提到的其他画家,如阮元、华嵒、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
所以“扬州八怪”,应该定义为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因此,“八”字可看做约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