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故宫的古物之美 [转载]故宫的古物之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故宫的古物之美》,作者:祝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04月,定价76.00
故宫的古物之美
■春城晚报·悦读周刊·文化主笔
温星
故宫博物院影视所所长、艺术学博士祝勇,近日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其最新文集《故宫的古物之美》。这些年,他已陆续出版《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纸上的故宫》等系列历史文化散文,可谓步步深入、一脉相承,被公认为“故宫写作”屈指可数的大家,也是当代历史文化散文代表性人物之一。
“故宫写作”,是作家祝勇多年来持续深耕的一个主要方向。无疑,这与其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有着密切关系,不妨也可以说,正是这份令所有文化人艳羡的职业,为他提供了其他作家皆不可能或很难达成的一种零距离观察、研究故宫的便利条件。
而随着深入故宫的时间越来越久,其创作上的变化趋势也明显地呈现了出来:到故宫工作前些年的代表作《旧宫殿》《血朝廷》,具有一定小说性质和虚构性质;稍后的《故宫的风花雪月》和《故宫的隐秘角落》,构建于对“故宫世界”有了更多具体且细微的观察之后,已然不必虚构;再到2017年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则是针对一个单一主题(故宫中与苏东坡相关的文物)全面而又立体地搜寻、解读和写作,在主题思想深度的开掘方面,无疑又更加深入了一层。
这部最新的《故宫的古物之美》,包括18篇文章,写了18件故宫里的国宝级文物,仅占故宫博物院所藏一百八十六万多件(套)文物十万分之一不到。
祝勇在自序里介绍:他主要是在商周青铜、秦俑汉简、唐彩宋瓷、明式家具、清代服饰等几大类中,尽量寻找每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符号来研究和写作,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像文物及考古大家孙机先生所说,“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退的美的闪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串连成一部故宫的艺术史。
18篇文章所写对象每一件皆为价值连城、且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国宝:通过写商代前期的兽面纹鼎,讲述“九鼎”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渊源;通过写商代后期的兽面纹兕觥,探究中国古代的酒神精神;通过写春秋后期的莲鹤方壶,分析青铜器上各种动物图案和图腾的含义……
作为祝勇文化散文中的“故宫三部曲”,之前《故宫的风花雪月》写书画,《故宫的隐秘角落》写建筑,《故宫的古物之美》则专注于第三个系列,专门写器物,也就是故宫里的文物。但在祝勇笔下,却一律不称“文物”,称“古物”,正是为了强调这些历史文化载体的时间属性。“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祝勇说。
因其强烈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包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等名家,均对这部《故宫的古物之美》推崇备至。
在冯骥才看来,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转载]故宫的古物之美 [转载]故宫的古物之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8年5月24日春城晚报·悦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