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好小说自会有它的出路
(2018-04-26 14:50:28)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好小说自会有它的出路
冯晓澜
偶尔翻阅《小说月报》微信公号,其《小说月报·原创版》2018年第1期预告之编前语,有句话说:
作为一篇自然来稿,赵文辉的《我们的老板》用平实而真切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餐饮从业人员的生活状态,他们的不易、无奈、奋斗和希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心怀温厚,写出了底层小人物的那份担当和情义。
也就是说,我河南作家朋友赵文辉的小说终于找到了婆家,且是一家有影响的一线刊物。一则,为他欣喜;二则,“作为一篇自然来稿”被选中,无疑是作品质量为王的明证。一个作品,自有它的命运。一个好小说自会有它的出路,自不会被淹没。不知,《我们的老板》在众多的刊物间流浪了多久,但终归《小说月报》慧眼识珠,让它得以面世。
去年的三月初,我有幸成为这篇小说最早的读者之一,并为之写了读后意见:
老板一词,在当下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工商界的狭窄范围,政界里称顶头上司为老板,教育行业称一把手或博导均叫老板,无论是显性或潜在,其本质都体现了一种依附和雇佣关系,此叫法的泛滥,无疑反映出新时代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复杂面相。
“我们的老板”,此标题为偏正结构。虽重点是写老板,但我们与老板同样构成相辅相存,既依存又敌对的关系。雇佣关系的基础,无疑是得益多寡的分配,同时也是人情冷暖和人心美丑的晴雨表。就标题来说,已对读者构成了强烈的吸引力。
小说开篇以“我”来讲述:“一切从头开始吧”,回溯的口吻透着苍桑:“我四十五岁那年,突然发现自己活得很失败”。其原因在于,“我”下岗失业,国营体制这个老板,无情地抛弃了“我”。故,为了生计“我”这个中年笨叔,不得不远兜近转去寻找新的老板。小说用了三个章节,“我”或我们的老板才正式登场。
小说的切入,显然是以“我”寻找新老板的际遇,再进入我们与老板的关系。如此结构,虽可带来小说好看的情节转换,读者以为,“我”可能进入传销而再陷绝境,也展示了“我”求职路上的社会众生相,但我以为,有拖沓之嫌,可考虑前三节合并,简要交待、高度概括,与孙、张同学和饮食有关的,可在后面相关部分补叙。这样处理不仅节省篇幅,还让我们与老板的关系提前进入并得到强化。
后续章节,我们的老板,从经营困难到因拆迁发达,再因投资被骗而远走躲债,其起伏跌宕的悲剧命运,书写得很是精彩。小说并未就此止步,还刻划了员工们的复杂心态,特别是艳菊和“我”一道,义无反顾接下了老板路大国的酒店,意在为路大国留下一个根据地。这种报恩式的侠义之举,无疑是小说的重心和闪光之点。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底层人深切的悲悯,对弱者人心复杂幽深的探究,对利益浸洇下善良美德的发掘。这体现出小说所散发出的积极意义。
小说的意义是以精彩的叙事和人物的刻划来实现的。人物的刻划,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纠结、之碰撞。老实说,酒店的命运与路大国的命运,二者合二为一,互相作用,彼此助推,书写得颇为出色。可以说,路大国躲债出走后,酒店已上升并置换成潜在的主角,担负起完成作者书写生活理想的重任。当然,这是由艳菊和“我”一道来实现的,其敌对方是九哥的放债公司。这个与时俱进的放债公司,以及一干人,写得有新意,有血肉。相反,艳菊的侠义,因缺少铺垫,或多或少就缺少了小说内在需要的、人物不得不如此的说服力。她的戏份有加强的必要。另一不足之处,那就是徐小胖,身为腾达公司老总和操盘手,公司资金链断裂倒闭后,本来按理应锒铛入狱,然而,他却得以全身而退,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给人以虚假的失真感。这失真,应该是小说缺少交待所致。
总之,建议前三章,考虑合并;艳菊的侠义之举,徐小胖的全身而退,应作合理补充完善。小说的内在逻辑严密了,才具有说服力,也才不影响小说的审美力量。(2017-3-3早间)
事隔几日后,又写了内容提要:
“我们的老板”路大国,虽在豫北小县城开有一家规模不大不小的酒店——烙馍村,但因竞争激烈,生意不景气,可以说是内外交困。他这个老板当得并不洒脱,而是身兼大厨穷于应付、身心疲惫。城市扩张的拆迁,让路大国时来运转,一夜暴富,不仅甩掉了厨师服、围裙和白高帽,还鸟枪换炮开上了豪车、脖子上戴着粗大的金项链,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富人生活。他虽无心打理酒店,但也不坐吃山空,而是用生意人精明的头脑,将财富投资到曾经的手下徐小胖的腾达公司去鸡生蛋、蛋生鸡。
当第一次利息到手后,他双眼放光,沉醉在愉悦数钱的迷梦中。投资的成功,刺激出他更大的赚钱欲望,也让他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不仅抵押了余下的两处房产,连同烙馍村一同都抵押变现,还拆借生意伙伴的钱,一下子全投到徐小胖这一个篮子中。然而,徐小胖这个篮子因资金链断裂破漏了,路大国不仅血本无归,因银行催贷,还让他背上了高利贷。他从天堂一下子跌入地狱,不得不远走他乡躲债,由一个风光的老板,沦落为一个为他人打工的洗碗工,且借酒度日、疾病缠身。与此同时,曾受恩于老板的艳菊和老笨叔“我”,却义无反顾与九哥的借贷公司谈判,不仅保住了烙馍村,还让酒店走上了正轨,为路大国人生的峰回路转,留下了东山再起的后路。
“我们”目睹了路大国和烙馍村的跌宕起伏,也在五年艰难的经营中坚守并等待老板的归来。当听闻到路大国的消息,“我们”驾车踏上了迎接路大国回归的旅途。
在这个盛产老板的时代,各种形形色色的老板,在各自的场域演绎着千姿百态的生存故事,折射出当下都市化进程人心和人性的复杂面相。路大国和“我们”的故事,并不仅仅告诫:只有踏实的劳动,才能带来踏实的生活,而是旨在讲述一个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义仆救主、报恩的故事,从而,更深入地钻探人性的幽微地带,发掘出人性的善良初心,书写出生活残酷面相之下的温暖之光,让人们反省并看到回归人之美德的可能。这正是小说家的责任所在!(2017-3-6上午)
发表版与初稿版比较,增加了二百余字,并未采纳我前三章压缩的意见。但我仍为他自有其道理的坚持而高兴。读后意见既是对文本,也是对作者所作的对话与交流。是否采纳,采纳多少,作者自会考量。一个作家应该有他的坚持和追求。因为,他只为遵循内心的召唤而写作!
201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