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共收集了潘向黎大大小小49篇文章,有长有短,长的大致有好几万字,短的也就是三五本书的百字简评。《如一》共分四辑,计有《读山川记》《读故乡记》《读人物记》《读书观剧记》,每辑读来,不说篇篇佳作,至少每一篇文字都是发乎真诚,苦心经营,并不令人失望,其中尤以《读山川记》《读人物记》中的有些篇什,显得特别抢眼而令人印象深刻。
鼓浪屿对于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我也曾在此岛上盘桓多日。但潘向黎的《亲爱的岛亲爱的海》却融入了父辈的青春梦想陈年旧事,陡然间让也许会落入俗套的旅行文字跃升到了新的境界而别开生面,但这样的父辈旧事又绝对不仅仅是个人遭际的伤春悲秋,它展示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苦涩与尴尬,虽然惜字如金,却重若千钧。《面对湖水,静静生活》提到了西湖、玄武湖,说到了张宗子对湖的点评,西湖如何,鉴湖怎样,但宛若处子的湘湖又在哪里啊?不知潘向黎提到的苏州太湖边上的一个湖泊是否就是石湖,那里的野旷天低萧然出尘,很是令潘向黎着迷神往念兹在兹。玄武湖就在南京我栖身的楼下不远处,也不知道沿着这座名湖走过多少次了,真应该多多打量这座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的一汪碧水烟波呢。《有所思,所思在长安》说到了西安的灞桥折柳、大小雁塔、华清池的兵谏亭、西安碑林、西安的贩夫走卒,这样的细致观察,这样的不屑于新闻式的蜻蜓点水的对一座城市的细腻解读,到了《东京不思量》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细致入微的地步,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浮于表面,是有着深入骨髓的真切体验,难怪要洋洋洒洒占了整整七十个页码。我流连在潘向黎在西安的字里行间,还有点疑惑:到了西安,文汇报编辑记者的身份,怎么无一句涉及陕西文坛的名家大纛?到了后来,看《再见,白鹿原》,方才知道,直到陈忠实的辞别人世,潘向黎才写出此次西安之行,是曾经拜访过陈忠实的,而且陈忠实还请她吃了饭,居然还是因为她提到了自己的父亲潘旭澜。《读故乡记》中,最令我喜欢的还是《泉州,泉州》,说到了城市的兴衰流变,说到了家族的诸多往事,委屈的温暖,或者说温暖的委屈,真是精准极了。
潘向黎的《读人物记》提到了陈忠实、陆文夫、毕飞宇、裘山山、丁帆、罗洛、李子云、范小青、徐风等人。这些人物,有的我有些接触,有的无缘结识,但我觉得写得最为生动的还是陈忠实、裘山山与徐风。不说对陈忠实细致入微的观察,且说她描画裘山山,把一个女作家与一个编辑的关系、一位女作家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在尺幅之间,居然展示得淋漓尽致,没有加入某种圈子的滑调油腔,没有借机炫耀推销自己的加塞显摆,没有自来熟的一种江湖习气,没有指点江山自我膨胀的不知天高地厚,真是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显山不露水却境界全出的妙文章。《天生此人在宜兴》细说一位静守一方田园踏实耕耘心雄万夫的文字同行,简约爽洁,不枝不蔓,凡是接触过徐风的人,大都会颔首点头,深表认同。
《读书观剧记》收集汇总有二十四篇文章,有影评,也有书评,《陌生人的大衣口袋》,角度很独特,也有新意。《重逢方知未相识》是写对蒲留仙《聊斋志异》中的《余德》《辛十四娘》《胡四相公》的重新解读,深入其中,条分缕析,很见功夫。《游记的常态与非常态》则是对迟子建散文的概括与评析,虽是演讲文稿,不乏论文气息,但还是如此清新好读,见识独到,殊为不易。潘向黎还提到了河合隼雄的《心的处方笺》《爱哭鬼小隼》,如此书评文章,也能写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比较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