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  峰: 影响深远的《追忆似水年华》  首部中译本就出自南京

(2018-03-22 11:49:40)
标签:

文化

王峰

《追忆似水年华》

首部中译本就出自南京

金陵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王 <wbr> <wbr>峰: <wbr>影响深远的《追忆似水年华》 <wbr> <wbr>首部中译本就出自南京

影响深远的《追忆似水年华》 

首部中译本就出自南京


作者:王  峰  来源:《金陵晚报2018年3月22日第A11版

 

http://p0.ifengimg.com/a/2018_12/791d23fc9acaf07_size17_w289_h300.jpg 峰: 影响深远的《追忆似水年华》  首部中译本就出自南京" />

《追忆似水年华》

新时期以来,在烟波浩渺的文学图书出版物中,南京为其贡献了很多中外文学经典著作,那些著作滋养了后来千千万万的读者。而每一本著作后面,都有着或鲜为人知,或已被人淡忘的故事,这些故事和那些著作一样,本可以烛照和激励今天的人们:

比如译林出版社的《追忆似水年华》,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它是推介到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影响深远,以至有人称译林出版社是靠一套《追忆似水年华》打下基业的;

http://p3.ifengimg.com/a/2018_12/8bba02f0f29cc10_size20_w529_h300.jpg 峰: 影响深远的《追忆似水年华》  首部中译本就出自南京" />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比如江苏文艺出版社首推的池莉、苏童等作家文集;

据了解,译林出版社于1990年推出全译本,从《追忆似水年华》七卷本出齐的那一天起,这套定价不菲的书迄今已卖出了数十万套。

在这基础上,译林出版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出了萧乾、文洁若夫妇翻译的乔伊斯《尤利西斯》,从而出齐了意识流小说里的两大巨著。

而围绕《追忆似水年华》,当年其中文书名的确定就颇费周折,“以致以后酝酿了将近两年,译名仍然定不下来。”

一部多达4000多页的巨著

先来了解一下这部煌煌巨著。

《追忆似水年华》(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因为其中有着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从而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

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http://p3.ifengimg.com/a/2018_12/ef195f67b189c4d_size19_w540_h298.jpg 峰: 影响深远的《追忆似水年华》  首部中译本就出自南京" />

法国电影《追忆似水年华》剧照

有评论称,“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由于其篇幅多达4000多页,有200多万字,全书共七部,十五卷,从1905年开始创作,至作者逝世前才全部完成。不要说翻译,就是通读下来,对一般读者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所以,普鲁斯特的弟弟曾开玩笑说:“要想读《追忆似水年华》,先得大病一场,或是把腿摔折,要不哪来那么多时间?”

据了解,《追忆似水年华》 的出版过程相当不顺,出版第一卷时,许多出版社拒绝出版,最后是普鲁斯特自掏腰包印书出版。有个出版公司看了书稿大惑不解:“为什么要在开头用三十页描写自己睡不着觉?”

小说的第二部于1919年出版,获龚古尔文学奖,普鲁斯特因此名声大振,但最后三部则是在普鲁斯特逝世后才出版的。

译者都是法语界大腕

翻译出版《追忆似水年华》,早在1984年,时为《译林》杂志的法文编辑韩沪麟就提议过,译林出版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李景端在其《风疾偏爱逆行》一书中回忆:这位《追忆似水年华》中译本的“大总管”,后来着实为组译这部巨著付出了巨大努力。

参与这个雄心勃勃的“文化工程”,大多数译者都是上世纪二十、三十、四十年代出生的人,包括徐继曾、桂裕芳、李恒基这样的法语界大腕,其中,徐继曾和桂裕芳都是韩沪麟在北大的老师,功底相当扎实,而李恒基则是韩沪麟的学长; 而后来翻译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许钧当时在其中还是比较年轻的译者。

所以,有人称,这个工作是在了却一代人的心事:《追忆似水年华》,最直接的中译名并非“追忆似水年华”,而是“寻找失去的时间”,其时,对这些译者来说,寻找、追回“失去的时间”,才是刻不容缓的正事。

一本文学书的紧俏

其时,国内“文化热”正炽,《追忆似水年华》出版后很快就被一抢而空,据韩沪麟后来回忆:那还是一个短缺的时代,粮、油、副食品的短缺带来了无数烦恼,而一本文学书的紧俏却让人心里发亮,“很多读者显然家里还没有电话,跑到出版社来求书。”

《追忆似水年华》后来获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并获得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文艺大奖,同时也为韩沪麟本人带来了不少好处。除了一笔在当时看来不菲的奖金,韩沪麟还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访法机会。当时,他每月能拿5000法郎的生活费,去大学里演讲一次还得了1500法郎,而当时国内的一般工资也只有区区百十来元。

翻译中最棘手的问题

关于此书的译名,从其问世,这之间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过,这也成了韩沪麟后来回忆翻译《追忆似水年华》中最棘手的一个问题:

译名主要在“逝水年华”、“似水年华”和“流水年华”之间取舍,否定“逝水”一说者认为,这个“逝”字,出自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但孔子的原意是指时光流逝得快的意思,如一定要用“逝”字,不如老老实实译成“追忆逝去的年华”为好,但这种译法同时会让原名的韵味丧失殆尽。

北京大学徐继曾教授提出用“似水年华”较妥,因为“似水年华”或“流年似水”均为现存成语,不仅形容时光流逝快,也有时间一去不复返之意。但是也有人觉得《追忆逝水年华》或《追忆流水年华》都嫌拖沓。

当时,也有人建议直接译成《寻找失去的时间》,但不少人又认为这样的译法虽无可厚非,但总觉得美感、韵味均欠缺,且与已经形成的习惯叫法距离较大,有些得不偿失了。

举手表决确定书名

争执不下之际,正好有个中青年译者笔会召开,韩沪麟就把书名问题带到了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争论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基本形成统一意见,即有两种译法《追忆似水年华》与《寻找失去的时间》。针对这两种译法,与会者又进行了深入讨论,气氛呈胶着状态,于是,韩沪麟就提议举手表决,想不到表决结果竟是在几个弃权的情况下,双方比分成为9:9。

最后,著名专家柳鸣九提出:考虑到多种因素和实际情况,出版社出书时可用《追忆似水年华》定名,在写文学史或评介文章时,可就书名作一注释,或用《寻找失去的时间》作译名,把《追忆似水年华》套上括号附后,以免引起读者的误解。这个折衷建议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同意。

作为责编,韩沪麟也认为那是当时最稳妥的做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