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许民彤:名家作品为何有个“言情名”

(2018-03-12 10:33:36)
标签:

文化

许民彤

名家作品

为何有个“言情名”

文学报

分类: 自由典藏
许民彤:名家作品为何有个“言情名”

名家作品为何有个“言情名”



作者:许民彤   原载:《文学报》2018年3月8日第9版


 

近日,一则报道引发众议: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胡适、沈从文、鲁迅等大师的散文经典作品,但一改原有的传统书名,变成了诸如《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等书名。这是一套名为《那些路过心上的经典:民国大师经典书系》(套装共9册)的图书,早在2013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某电商网站,这套书仍然可以买到,参与评价的读者近2万人次,99%的人打出了好评。在豆瓣上,这套丛书的评分也不低,如胡适的《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有7.6分,沈从文的《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为8.0分,评分最高的是梁实秋的《陌上谁人依旧,固守流年》8.4分。

虽然这套书的书名,似乎并未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但还是有不少网友对此发微博吐槽:这些书,确为大师经典散文,但书名另起炉灶,矫揉造作,太过脂粉,不合梁老之大师风范,还有人形容是“满满的晋江文学城小言的味儿”,“策划人是在QQ 空间长大的吗?”

在鲁迅的作品《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下面,有读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翻开书才知道书名是后人附会强加,鲁迅是务实派,向来不喜欢堆积这些空洞华丽无用的辞藻”,“大师之作,为何起这样一个网络言情味的名字?”不知道的读者难免误以为这些句子出自他们的经典语录,导致以讹传讹,有读者甚至因为书名误认为是小说。

然而,在图书出版市场,这样给经典作品改头换面、涂抹包装以求重新畅销的做法,似乎已成一种出版风气。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的《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和《哇哦!这些姑娘好有才》,该书这样简介:“最轻松愉悦的经典重读,遇见最值得一读的文字”,也是一套看书名绝对猜不到内容的书系。但谁能想到,前者为丰子恺、汪曾祺、鲁迅、老舍等名家的散文合集,后者为林徽因、张爱玲、萧红、冰心等才女的散文合集。此外在网上书店,有《在最美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一剪宋朝的时光》《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等。这是一些中国古典诗词普及类图书的书名,其选本取名都极尽风雅之能事。

知乎网站上,不少读者对这样的雷人书名持批评的态度。“你曾经被哪些书名骗了?”这些书名,故意歪曲,靠“标题党”博眼球,纵然能骗进来几个新鲜读者,却让更多真正想要读这本书的人找不到选择方向。“为什么要起这样的书名来吸引读者?原著名字不好吗?经典的东西,就这么难以被人接受吗?这些书的销量是有了,但传统文化却没有得到普及。”

在图书出版市场,为何盛行给经典作品改头换面、涂抹包装的书籍包装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图书出版界的浮躁之风。我们知道,理想的图书装帧设计,可以使书籍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结合,但毕竟书籍装帧只是书的一部分,不能代替一本书的内容;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书中的思想、理性和情感,也是一本书的核心和灵魂,是书美不美的根本。如果作品本身脍炙人口,它的外表如何并不重要,从某些方面说,愈是好书,对于诸如书名、包装等装帧的要求就愈低。

因此,书籍不能仅仅是看起来很美,起一个“漂亮”的、符合流行趣味的书名,根本的是要考虑书籍书名设计和作者创作的关系,图书的书名设计风格应该是跟这本书的作者风格、当时时代文化环境、历史风貌特色的绝佳搭配,气质一致。上面所说的那些图书,都是经典名家之作,都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其文化思想价值影响深远,根本不需要书名和包装的“噱头”,只需原汁原味即可,这正像老子所说:最好的音乐是听不见的,叫大音希声,最好的图画是看不见的,叫大象无形,而最好的设计,也许是看不出设计的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