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还是范雨素

(2018-03-11 00:31:00)
标签:

文化

韩逸等

我还是范雨素

文摘报

分类: 自由典藏
我还是范雨素


我还是范雨素


  
作者:韩逸等  来源:《文摘报》2018年1月11日第3版


















  

  

      

    《我还是范雨素》一文最近在朋友圈刷屏。

  半年多前,《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络爆火之后,育儿嫂范雨素和她居住的皮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范雨素拒绝了大部分采访和活动,闭门不出,说自己躲进了深山。之后,她辞掉育儿嫂的工作,和理想国签约出书。写完书稿后,她打算继续做育儿嫂。

  一场热闹过去,她仍然在城中村吃着六块钱一份的盒饭,在8平米大的出租屋中晒太阳、写书。

  《我还是范雨素》一文通过记者与范雨素自由、常态的对话交流,展现了范雨素对生活对世界看法的通透。范雨素的通透,不仅仅在于对这个世界看得明白,而且活得明白。

  以下为《我还是范雨素》一文部分内容。  

  记者:成名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范雨素:2017年,很多人说我成了网红,但对我个人生活而言,没有任何改变。就像哪儿着了火,大家都跑去看,看完拉倒。新闻不就是这样吗?我心里没一点感觉,每天还过着萝卜白菜豆腐的生活。

  记者:有网站邀请你去做编辑,为什么没有去?

  范雨素:那个活比当育儿嫂更累。虽然做育儿嫂一晚上只能睡两小时,可是没有压力。可如果每天都要写文章,那就得睡觉做梦都在想这个事儿。有人说,做了编辑,命运就改变了。可脑力劳动就比体力劳动高贵吗?说脑力劳动改变命运,那叫偏见。你比人家盖房子的强吗,你不是自己哄自己吗?他们非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是他们的事儿,我的眼里没有阶层。

  记者:2017年底的时候,你参加了很多活动,拿了一些奖,其中哪一个是自己认为比较特别的?

  范雨素:我最高兴的是英国大使给我颁了一个奖。说是为国争光,我有点脸红。因为我一个中国农村的穷困偏远地区的小女孩,六七岁的时候就读了《雾都孤儿》,英国《卫报》高兴坏了,人家因为这件事感到自豪。这就好比说一个索马里地区的偏僻农村里,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看过《西游记》,传到我们中国,我们也会觉得高兴。

  我曾看过报道,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农妇的印象停留在《红高粱》的九儿,停留在《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我为自己所作所为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农妇的形象而欢欣,觉得自己也能为国争光了。这一年,算是没白活一回。

  记者:还有一个活动给你颁的奖是“年度女性榜样”,你怎么理解“榜样”这两个字?

  范雨素:我喜欢那个活动的颁奖词——榜样可以别样,不必非要高大上。你得允许有我这样的人存在。

  记者:每天除了写作,你还会做点什么?

  范雨素:有时候去温榆河畔走一会儿。自己在屋里坐着,我就很充实,很幸福。两面都是书,我可以天天看《知音》、看《故事会》,听毛不易,听钢琴、小提琴、古琴。我谁的歌都听,什么书都看。有些人,干什么都弄个鄙视链,对看《知音》的也鄙视,对看《读者》的也鄙视,也不瞅瞅自己。

  记者:你觉得阅读、写作带给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范雨素:多看书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苦难,会正确认识自己,会觉得很幸福。日子过得不好的时候,我就看《三毛流浪记》,看《鲁滨逊漂流记》,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吃的苦,跟小说里的文学形象一比,都不算什么。文学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撑。

  记者:这半年多来,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哪些部分被改变了?

  范雨素:改变你是看不到的。人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世俗的改变,你饭吃得好了,住的房子大了,这是世俗的改变、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那些带给你什么啦?只能带给你虚空的虚空,迷茫的迷茫啊,只有那种无知的骄傲和居高临下。

                                                                                                                                      (原载:光明网 瞭望新闻周刊网2018. 1.4、5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