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逸麟:如雪如涛

(2018-02-25 13:08:25)
标签:

文化

双雪涛

如雪如涛

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张逸麟:如雪如涛

           

            如雪如涛

          

                   作者:张逸麟   原载:《青年报》2018年2月25日第1版


 

球场上的双雪涛,充满了热情,像一道黑色的闪电窜来窜去,而职场上的双雪涛却异常的孤独。孤独到2012年辞职时,领导和同事都以为他疯了,这家国家政策性银行20年来都没有人辞过职,人事部门甚至不知道如何办自动辞职的手续。

正如在《飞行家》的最后,下岗职工李明奇说的那样,“人出生,就像从前世跳伞,我们这些人准备再跳一次,重新开始。”双雪涛选择再跳一次伞,充满了狠劲与决绝。

如果说在职场混是为了养家糊口,那么写小说对双雪涛来说如同喘气呼吸。双雪涛把写作看做挺神圣的事,毕竟他完全可以边工作边写作,可他认为这么干有点占便宜的感觉。一如村上春树开始写作时就把之前经营的小酒馆卖了,双雪涛也与过去作了一个撕裂式的告别,“为了杜绝自己占便宜的心眼,我就把工作辞了,只干一件事,就是写小说。”

这种决绝也体现在双雪涛的小说中,在《飞行家》一书中有许多这样令人震撼的感觉,青年评论家李壮形容说:“那是‘化为乌有’的宏大北方,是轰然倒地的巨人用遗体发出的最后回声……但这倒塌的回声,不是呻吟、不是咒骂,却是用口琴吹奏出来的。举重若轻、从容不迫。”那种平静而又冷峻的文字,比“巨人”的轰塌更让人不寒而栗,比残忍的血案更让人后惊后恐。

然而在冷峻的外壳下,双雪涛却埋着许多别致的元素。《飞行家》书封上就写道:“大雪覆盖不了凡人的热血,尊严和自由在绝境里逢生。”李壮则表示自己在“废墟”中读出了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温暖的执拗。这种有些虚幻甚至充满浪漫主义的东西,与现实的沉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作者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或者是自由之心?

读双雪涛的小说,确实需要有一些想象力的,他非常善于用一些介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意象将文章串联起来,比如《平原上的摩西》中的火堆、烟盒、雕像,《长眠》里的苹果鱼,《大路》里的玩具熊,《飞行家》中的巨兽……想象力正如扫掉厚厚积雪的扫帚,让人找到埋藏在雪下翻滚的内核。

双雪涛与许多80后的青年人一样,是读着金庸的武侠小说,看着吴宇森的港产枪战片成长的,而他也常常感叹,当下再也难以复制那些经典,因为时代变了。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很方便地接触到许多的知识信息,作家也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作品就会更精致、更高尚。

双雪涛觉得微信的“魔力”巨大,“人现在都过度交流,过度交流倒没使人更加亲密,有时候倒更加疏远。”反倒像《飞行家》序言中写的那样“人越来越成为孤岛”。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过度的现实化有些限制人们的想象力,“有人告诉我有些乏味的东西很深刻,我是不怎么相信的。”双雪涛说,“小说从诞生伊始就不应该是乏味的东西。”

前些日子,国内普降大雪,天真的孩子指着窗外的雪景,“雪把所有的东西都画成了一个颜色。”说话间,一辆汽车开始发动,随着车子开起,车上的雪渐渐散落,地上留下两道轮胎的印记……雪毕竟不能把万物化为一物,总有一些东西可以从雪中挣脱,走上自己的路,之于双雪涛,是他的决绝与狠劲,也是他的如涛般思潮和想象力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