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养与自由
□作者:尼德罗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8年2月4日第A20版
高考状元、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撰写万字长文,分析和声讨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在陈述中,尽管王猛看起来是一位绝对意义上的“别人家的孩子”,但他却表示自己从小就非常自卑,痛苦伴随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在这个人人自恋的时代,喊出自卑的王猛不是一个人,因为自恋与自卑其实只有一线之隔。几乎任何一个格外自恋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格外自卑的人,二者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王猛回忆自己自卑的起源是母亲对自己的不接纳,用心理治疗领域的概念,可以叫作“情感忽视”。母亲未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而是一味从自己立场出发,给他穿裙子,在需要穿短裤的文艺演出前要求他穿长裤,诸如此类的做法深深伤害了幼时的王猛。当然,这些都是3岁之后的记忆,因为一般而言,孩子都要在3、4岁之后才会有清晰的记忆。
王猛永远无法回忆到的还有0-2岁之间的记忆,但无法回忆不代表没有发生。那些忽视孩子情感需求,不能从孩子角度思考孩子需求的父母,并不是在3岁之后突然变成专制魔王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是如此。例如,在喂奶和喂饭上,母亲同样是专断的,只不过孩子太小,根本无力抵抗。
婴儿出生之后,首先频繁接触的就是母亲的乳头,因为这是孩子维持生长的必需品。所以,母亲的乳头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奶水的源泉,还是认识世界、进行社交的一个媒介。假如母亲是按需供应的,那么孩子不但吃得饱,而且会认为世界比较友好;假如母亲是按时供应,甚至放任孩子哭泣,那么孩子会认为世界充满恐惧。当然,一切都仅仅是端倪初现。
现代医学的主流观点推荐婴儿在进入半岁之后开始增加辅食。食谱从最简单的米糊、白粥逐渐过渡到蔬菜、水果、鱼肉蛋类,其中还包括早期无盐和少盐的建议。进入辅食喂养阶段之后,很多父母的操作呈现出两点担心:一是担心孩子吃得不够多,二是觉得孩子吃得太慢。基于这两点担心,父母一般会选择自己亲手或委托看护人来喂孩子。
几乎所有被喂养的孩子都会出现一种问题,那就是嘴里含着食物,但却一直拒绝吞咽。与婴儿出生后通过乳头与外界社交类似,对于这些稍大的孩子,他们也在通过食物与外界进行社交。因此,喂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关键的社交行为。理想状态的社交应该是父母根据观察的情况,给孩子提供丰富而可口的食物。在摄取食物的方式上,父母可以给孩子更多自己抓取以及逐渐练习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
对于孩子来说,同样一份食物,从哪一边开始吃,吃成什么形状,吃多久和吃多少,这些都属于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假如父母直接粗暴地进行喂养,强制孩子进食,既不关注孩子的偏好,又错过孩子感兴趣的自主进食窗口期,那么之后,孩子就会认为吃饭是一种任务,是为了配合父母而进行的任务操作。
王猛后来的记忆中,许多重要节点的诉求都被父母驳回,同时必须配合父母的安排,王猛的求学和成长史,实际上是一部配合父母完成社会主流任务的历史。在这场通关游戏中,王猛看似成功,但他的自我认同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对于父母来说,赢得了正面而缥缈的社会评价,但毁掉的是健康的切实的亲情关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最大的遗憾。
在万字长文中,王猛呼吁今天的父母不要重蹈覆辙,这一点很能引起人共鸣。但在他激愤态度的背后,却没有可以遵循的操作模式。在这一层意义上,喂养方式上的重启,对新手父母来说特别重要,对一个初生儿成长为自信、独立、富有安全感的成人特别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赋予孩子自信、自由和自立的起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