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春节前夕(1月20日),在天津寓所中养病的梁启超,委托北京《晨报》刊出“闭门谢客”三个月的启事。这篇启事刊出后22天,即2月11日,《清华周刊》的记者,却敲开了梁家大门。
当年的2月16日是农历正月初一,记者选择腊月廿六登门造访,倒并不是去送年货,拜年什么的,而是因为时值清华学校将改办为清华大学之际,特来征求梁启超意见的。在此之前,记者已经专访过北大教授胡适、清华校长曹云祥等,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创办清华大学的权威意见与宝贵建议。但“压轴”访谈对象,梁启超是当仁不让的不二人选。毕竟,在国内文教界、学术界乃至整个公共文化领域中,他都是第一流人物;且与清华学校本身就有着相当深厚的渊源。
近3000字的访谈整理稿,后来发表《清华周刊》第272期,这是此刊就创立清华大学征求意见系列访谈中篇幅最大、论述最详的。【注:《饮冰室合集》没有辑录此次访谈内容,《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也未辑入,这篇访谈整理稿当属“集外文”,颇具研究价值】受访者梁启超,当时正处于心脏病发闭门静养期间,能如此尽心尽力的抒发己见,足见其关心清华之切。此次访谈中,梁启超关于人格教育与因材施教的观点特别犀利,值得一读。访谈如下:
记者问:我们学校里现在只注重智育体育,而于人格教育,绝对不讲,有什么补救的办法没有?
答:这问题答案很简单。人格教育就以教育者的人格为标准。“以身作则”是人格教育的唯一途径。若是先生天天躲懒而想学生用功,那是天下绝对不可能的事。东南大学的教授们非常热心,所以东大的学生都受他们的感化。
问:清华学生对于国学虽欲刻苦研究,而苦无人指导。国内学者,对于国学深有研究,又能以所得授人者,依先生所见,大概有那几位?
答:有学问的人不一定会教,教得好的人不一定都有学问。依我看来,又有学问又能教人的先生,现在在中国恐怕一个都寻不着。现在北京东南两大学里的教授有深厚学问的的确很有几位,但是我不敢说他们教授都很得法。我近来筹备在天津办一个文化学院,供给这种人才也是我目的之一。我希望将来我们国学界里能多几位人才。
无论如何,过了1923年这个不平静、不平凡的春节,过了这个对清华师生而言激荡风云的春节,清华也开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辞旧迎新、别开生面的万千气象,几乎就一步步沿着梁启超的建言轨迹,将“清华”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重要一页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