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逸麟:厚土为证

(2018-02-06 01:06:01)
标签:

作家

张逸麟

厚土为证

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张逸麟:厚土为证


厚土为证


  

作者:张逸麟 原载:《青年报》2018年2月4日第A1版


 

“文学,本就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犹如五行。有的文字锋锐如金,有的柔婉如水,有的热情似火,有的深邃如林,而范稳的文学更像土,辽阔厚重。

曾经,他自愿去了云南,在地质部门工作了五年,这段重要的经历也铸就了范稳的文学风格。如同一个勘探者一般,他在藏区漫游,田野调查,民间采访,书中探求,在创作之前,他做的更多的是挖掘素材。“它们也是一座座隐匿的‘矿山’,它们蕴含的‘储量’,也必须用双脚去丈量,用汗水去详勘,用心去钻探。”

范稳用整整十年写成“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反映的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交融和砥砺,《悲悯大地》试图诠释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大地雅歌》则写了信仰对一场旷世爱情的拯救,以及信仰对人生命运的改变,从而奠定了范稳“大地之子”的形象,但范稳在2010年选择了一次转型,因为在他的文学坐标中,除了那道幅员辽阔的空间坐标外,又多了一道历史纵深的时间坐标,于是背起行囊,带上采访本,新的旅程又开始了。

2011年,范稳去腾冲参加一次活动并结识了一批抗战老兵,“一段被遮蔽、被遗忘的历史在我的面前豁然打开。”抗日战争,是一个热血沸腾,又沉重无比的主题,而比起之前的文学模式,历史题材的创作难度更大,空间坐标重在找“点”,时间坐标不仅要找“点”,更要深挖,而且挖掘的“矿产”更琐碎,更凌乱,甚至更难以提炼。在做《吾血吾土》的田野调查时,范稳就采访了约50名抗战老兵,他们都已经垂垂老矣,然而随着采访调查越深入,越持久,范稳的创作热情也越激烈。拒绝遗忘,还原历史,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让范稳欲罢不能。

无论是《吾血吾土》中的文化抗战,还是《重庆之眼》中的战后索赔,范稳希望用他的作品来表达一种观点,“我们要负起历史的责任,所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些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的东西,不仅被华夏厚土所见证,更应该被我们后人所铭记。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先生曾评价范稳的历史小说常常是“笨”的,是包含历史重量的大地之“笨”,对此范稳表示,自己习惯用一种“笨拙”的写作方式,这是一种创作姿态,因为无论面对大地的厚重,还是历史文化的绵长,自己无法轻盈。“当我面对古老悠久的各民族创世史诗时,当我行走在瑰丽多姿的雪山峡谷面对大自然的神奇旖旎时,我也无法不谦卑,无法不时常显得笨拙不堪。”

不少作家喜欢当一个旅人、游侠,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尽情遨游,无拘创作。但范稳更愿意继续当一个勘探者、采矿人,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他希望继续完成自己的“抗战三部曲”,并为此肩负着很大的压力,他总说有一双眼睛一直看着自己,这不是苍天之眼,而是大地之眼。

苍天,无言无情,真正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的是大地,是哺育了不同种族、宗教、思想和文化的厚土。苍天虽在上,厚土方为证,万里华夏,范稳乐于将自己埋于厚土之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学宝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