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敏:匍匐大地写苍生

标签:
文化夏天敏匍匐大地写苍生昭通日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作者:昭通日报记者刘建忠
午后微雨,湿润的空气浸透寒冬的味道。 “嗒!”褐色防盗门缓缓打开,作家夏天敏温厚一笑,一只手搭在门把上,另一只手则热情地迎我们进屋。 在夏天敏的家里,暖烘烘的火炉旁,我们开始倾听这位作家的创作经历与人生故事。 在颠沛的生活里执着追梦 作为在乌蒙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夏天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与折磨,他熟悉昭通的一切,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更热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纯朴善良的人们。 “过去的条件很艰苦,读书是‘秘密’进行的事。”于夏天敏而言,阅读和写作一直是他矢志不渝的文学追求和难以忘怀的梦想。小学毕业后,夏天敏进入昭通机械厂做了一名学徒工。一待就是8年。工厂劳动给他的身体留下过难以磨灭的印迹,但他认为那段生活对自己来说是丰富的,因为他经历了很多触动他心灵的事情。“我本来就非常热爱文学,在工厂工作时,周围的一些人和事不断地冲击着我,我产生了很强烈的创作欲望,觉得应该把那些全都写出来。”就这样,夏天敏开始了写作生涯,尝试着写短篇小说、散文。当时的夏天敏写了很多作品,也投了很多稿,虽然屡屡碰壁,但是他一直坚持着。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初,夏天敏才终于在云南省总工会办的刊物《时代风采》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卖木金花的人》。 上世纪70年代末,夏天敏进入鲁甸文化馆工作。自己文化水平低,起点低,没有人教,那些年他完全是靠自己摸索、感悟。因此他抓住图书馆的机遇,近水楼台先得月,拼命读书学习,为自己储备创作能量。图书馆的这段时光无疑是上天为他洒下的一滴甘露,快速滋养着他焦渴的灵魂。夏天敏深知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以至于五十余年来,他都未曾改变过阅读这个好习惯。 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丰富的生活阅历非常重要。夏天敏在过工厂,到过报社、文化局,后来又到文联、作协等单位。然而,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1989年至1991年,到洒渔挂职副乡长的那一段经历。在洒渔挂职的日子里,夏天敏忙得不可开交。他负责征地工作、抓实学校教育、搞农村文化宣传建设、举办文化展览……他用心体会着农村生活,感受着农民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基层干部的生存状态以及各式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愈加明白自己肩上所担负着沉重责任,除了做好基本工作,更要将这些社会现状深刻地记录在笔下。“这与走马观花式的调研差别太大了。这些经历为我后来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因此,挂职回来后的那段时期,可以说是夏天敏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丰产期”。 不过,夏天敏也曾一度面临创作的瓶颈,他告诉记者,昭通文学起步较晚,最初他的创作十分艰难。尽管自己发表了很多作品,却常常无人问津。差不多有五六年的时间,夏天敏都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没有突破不说还经常收到退稿。他无数次在心底发问:难道自己的作品就走不出云南、走不向全国吗?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没有人可以指引夏天敏找到答案。他只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绪,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夏天敏知道,自己所有的忍耐和付出都只是在等待一个时间,然后井喷而出。 在《昭阳报》工作期间,夏天敏参与扶贫调查,策划了系列深度报道。特别是大山包采访时,触目惊心的生态环境、农民的贫困现状、对钱的崇拜、对困境的逆来顺受、形式主义、官僚作风……无不令他深受震撼。于是,当所有的情感在笔下沉淀,当酝酿的思绪在纸上飞驰,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便应运而生。这部作品一方面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民自身对权力的盲从、崇拜,导致了他们没有主见,让别人主宰自己的命运,让人既同情又觉得悲哀。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引起大家的警醒和反思。该作品在2001年《当代》文学拉力赛上一举夺得总冠军后,于2005年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之后《好大一对羊》一路披荆斩棘,被改编为八集电视连续剧在央视播放,并获得“飞天奖”、“金鹰奖”。再后来这部作品还被改编拍摄为电影,应邀参展柏林电影节、釜山电影节、威力斯电影节等。 苦心人,天不负。之后的时间里,夏天敏参加了鲁迅文学院初级班和高研班的学习,他的好几个作品在同一时期陆续被大刊选中,发表在《十月》《青年文学》《北京文学》《小说选刊》等国内大型文学期刊上,很快引起文坛瞩目。在这些作品当中,夏天敏以一个书写者的良心和良知,以社会历史进程的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角度,忠实而又超越生活,为读者描绘了磅礴、广袤、雄浑、苍凉的乌蒙山区人民的生活风貌、精神追求、生存状态和为美好生活、美好理想而奋斗的生活画卷。 匍匐大地叩首苍生 纵观夏天敏的作品,无论是《北方,北方》,还是《乡场上的皮匠》,亦或是《乡村雕塑》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主人公无不是乡村最底层的人物。他的乡土情结已深入骨髓,始终以最深厚的悲悯去记录和描摹底层民众的人生,为他们“呐喊”,陪他们“痛哭”。 面对外界少数人的质疑:这是否是通过出卖苦难来换得成绩?夏天敏没有勃然震怒,而是保持着昭通作家最基本的素养。他说,相信谁也不愿意把苦难当做一种荣耀来写作。昭通的文学创作只是想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民的生活写透彻。 “或许能够写一些轻松愉快、个人情感、小资情调的人很多,但切实与大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做的事。”夏天敏笃定地说,一个作者,首先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式的怜悯,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忘记自己的出身。而是要真正从心灵层面来关心人民,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群众,在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弱势群体,关注民生疾苦。 对于来自不同层面的声音,甚至嘲笑和打击,夏天敏表示,自己和昭通作者会始终坚持,不动摇正确的写作方向:夏天敏认为现实主义是他永不背叛的写作方式,但现实主义又是开放的,博采众家之长的,昭通作家在关注民生疾苦的前提下,并不排斥先进的东西。他们整个写作都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现代的,甚至外国的有益的、先进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始终坚持为人民写,写人民。 在夏天敏家里,我们看到,刚刚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资的五卷本《夏天敏文集》已经出版面世。约200万字的文集收录了夏天敏代表性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说41篇。内容涵盖了农村、市井、民俗、土匪、马帮等各种风格的题材。作为夏天敏创作生涯的全面回顾和总结,该文集还上榜《春城晚报》2017年度温暖阅读和书香昆明年度十大好书。这一部部作品,彰显了夏天敏作为昭通作家的责任与担当,承载的是他匍匐大地站立写作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 看着这浸透着夏天敏心血和劳动厚重的五卷本文集,我们油然生出了太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崇敬和感动。从他身上,总会情不自禁地让人联想起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化作春泥更护“花” 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评论、报告文学等在全国文坛都有一定影响。 说起昭通的文学成就,夏天敏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时刻保持着思想的警觉。他认为,尽管昭通文学在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要具备忧患意识,要善于捕捉潜在的问题,切不可沾沾自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然而要突破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并非易事,如何才能让新一代年轻作家青出于蓝,让他们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这个问题,在无数个夜晚困扰着夏天敏的心。 于是,带着对文学的无限眷恋,化作护花春泥,夏天敏找到了自己新的使命——培养后继人才。“但凡发现一个有文学爱好并坚持写作的人,我们都是采取措施竭力去帮扶,对作者进行分类指导,鼓励他们创作,并专门开展培训讲座,召集文学创作的专家和老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研讨。”夏天敏说。 “有时候研讨一两个人的作品需要好几天。”对此,夏天敏的内心无疑是急切的,但对于某些研讨会上全盘否定、打压作者写作能力的做法他并不赞同。他说,能够把作品写得感人肺腑就应当是好作品,既要充分肯定每一个作者的成绩,也要找出问题进行剖析,应该给年轻作家多一些鼓励和机会。 昭通作家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也凝聚了昭通几代作者的努力。现在昭通文学创作的氛围非常好,缺少的,就是真心真意喜欢文学、把文学看成是一项神圣事业,能潜下心来搞创作、持续保持创作热情的作者。年轻作家更要沉下心认真读书,用心思考,始终保持对文学的挚爱和纯粹,不为外界其他因素所诱惑……夏天敏说。话语里充满了对新一代年轻作家的深情和厚望。 夏天敏不仅热爱文学创作,也喜好绘画和书法。打开他的国画作品集《砚海余韵》,便可见其渊博学识的深厚积淀,他的灵气和才气盎然纸上,浸淫画中。不论是山光水色,还是苍松翠柏,每一幅作品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作为昭通作家群领军人物之一,夏天敏虽然已经从市文联退休,但他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作为昭通市作协主席,66岁的夏天敏仍然坚持着《昭通作家》每季刊20万字的审稿工作。同时,他依然矢志不渝,躬耕文学,描摹世态,书写春秋。他已经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都挥洒在了昭通这一方文学的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