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小林:文学批评何以青黄不接

(2018-02-03 11:39:35)
标签:

文化

唐小林

文学批评何以青黄不接

文艺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唐小林:文学批评何以青黄不接

文学批评何以青黄不接

作者:唐小林   原载:《文艺报》2018年2月2日第5版  

 在小说创作热闹非凡的今天,文学批评后继乏人的呼声却是越来越强烈。文学批评何以如此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呢?究其原因,就出现在现有的学术体制上。

 多年来,众多大学教授和博导的文学研究依然追求的是不接地气的“屠龙术”。他们培养出来的许多博士在写作评论文章时,就像《小二黑结婚》里的二诸葛,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对于这些博士来说,导师没有教过,书上没有说过的,就“不宜动土”,因为他们根本就把握不住。

 我们看到,有一些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虽然常常在各种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文章,但除了大量卖弄学术名词,把一些国外的洋垃圾当作宝贝外,其文章也大都是人云亦云,味同嚼蜡。而像当年李长之、李健吾那样没有丝毫的学术腔、字里行间充满着活力和文字魅力的文学评论早已经成为绝响。

 在李健吾看来,“批评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不在自己具有术语水准一类的零碎,而在具有一个富丽的人性的存在。”批评者更怕缺乏深刻的体味。纵观当今那些学院派专家的文学批评,缺乏的恰恰是对文学深切的体味。在他们的眼里,文学作品只是一具供其研究的僵死的标本,而他们文章中大量言不及物的学术表述似乎变成了“顺理成章”的“结果”。这种无关文学痛痒的文章,虽然可以自欺欺人地冒充学术成果,对文学的侵蚀却是不可估量的。在如此畸形的学风熏染之下,那些年轻的硕士和博士只有循规蹈矩地沿着现有学术体制的老路走,才有可能得到学界的认可,在学术圈里捧稳饭碗,否则便是自断生路。

 李健吾在其《咀华集》跋中说:

 批评的成就是自我发现和价值的决定。发现自我就得周密,决定价值就得综合。一个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有颗创造的心灵去运用死的知识。他的野心在扩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认识,提高他的鉴赏,完成他的理论。

 然而,当许多学院派批评家都在忙着研究和吹捧那些当红作家、谋取耀眼的学术成果的时候,他们的弟子们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早已将文学批评当成了混饭吃的敲门砖。文学批评青黄不接,这本身就是对现行学术体制最辛辣的讽刺。

                       (摘自《孤独的“呐喊”》,唐小林著,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