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著名诗人雷平阳《击壤歌》:击壤而歌,拷问生死

(2017-12-30 10:18:56)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书屋

击壤而歌,拷问生死

文化主笔温星 春城晚报·悦读周刊


[转载]著名诗人雷平阳《击壤歌》:击壤而歌,拷问生死《击壤歌》作者:雷平阳

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   时间:2017年10月 


    《袈裟与旧纸》刚在北京发布没几日,著名诗人雷平阳又捧出一部《击壤歌》,而且“开门见喜”(雷微信语),获得10月31日建安文化研究院颁发的建安文学双年奖。接踵而至的这两部诗集,皆由追求小众与品质的小众书坊出品,区别在于,前者所收录的是雷平阳的旧作(诗手稿),后者则是他2014年以来所创作的全新作品,从未公开发表。

    我第一时间阅读发现,《击壤歌》中较为集中地有多首作品均涉及对于生死的拷问,这是为何?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击壤歌》,被视为中国诗歌最古老源头的代表作之一。为何借此来为自己的这部诗集命名?雷平阳说,他看中的并不是此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而纯粹是喜欢“击壤”二字。

    “它们与诗歌里传递的精神气象相匹配,带给我的写作影响犹如神启。尽管这‘神启’落实到字词之间非常的艰难,可我还是相信,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历险中,只要我们仍然渴望获得美学意义上的奇观,那么,每一次落笔,都应该如‘击壤’。”在诗集简短的自序中,雷平阳如是写道,“击壤而歌,我的声音是低沉的。”

    近两年以来,雷平阳在各大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明显减少,而直接将作品出版的频率明显提高。评论界普遍认为,其创作一如既往地充满悲悯,艺术上则更加成熟,情感上也更加深沉。

    作为始终在云南这片神奇大地上行走的本土诗人,雷平阳的创作一直保持着叩问大地的姿势,其笔力直透大地,作品中萦绕着泥土的芬芳,激荡着大地的回响。可以说,这正是“击壤而歌”最佳的诠释。

    对于这部《击壤歌》,小众书坊坊主彭明榜兴奋地将之称为“平阳写好后闷在手里一次性揭锅的冒着腾腾蒸汽的新作”。

    在他看来,雷平阳是当下中国诗人中的出类拔萃者,编辑和出版社往往都抢着要他的作品。这对任何诗人来说似乎是好事,但也造成了不少作品被反复收入各种集子重复出版的现象泛滥,这对读者来说自然不是好事,花了钱往往买到掺杂太多旧作的诗集。而这部《击壤歌》所收录的160余首诗歌,全为雷平阳新作。于他而言,能编辑、出品这本诗集,堪称“一件很有福气的事”。 

     “我想我会老死在/从一座苍茫的城市到另一座/更苍茫的城市的路上/或者老死在/某个绝望的城市公寓里”、“几只海鸟/视我为浮尸”、“我已疲惫不堪,就让我在救护车上/或者太平间里,睡一会儿”、“赤裸裸的梦境中/我惨遭凌迟”,类似这般直指生死的意象和句子,出现在《击壤歌》的多首诗作中。其实,生死是雷平阳不时都在深思和拷问的“终极问题”之一,他多年前写给亡父的《祭父帖》便是这方面堪称经典的代表作。而在《击壤歌》中,他也再次梦见父亲,再次写下了一首语气平淡而又深沉的《父亲》。

    雷平阳告诉我,这或许会是他最后一次尖锐地去拷问生死。从下一本诗集开始,他将真正平淡、真正内敛,换一种思维方式去面对这个大千世界。

[转载]著名诗人雷平阳《击壤歌》:击壤而歌,拷问生死

2017年11月5日春城晚报·悦读周刊·责编张翔武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