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的成吉思汗
■温海清 2017年9月17日春城晚报·悦读周刊
![[转载]人类学视野下的成吉思汗 [转载]人类学视野下的成吉思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作者:杰克·威泽弗德,重庆出版社
作为一位文化人类学者,杰克•威泽弗德在叙述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帝国的成长与发展史的过程中,展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纯粹历史学者或传记作家的风格。作者曾实地探察过那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又广泛搜罗和研读了相关的中、西方史料和著述,加上其深厚的文化人类学专业知识背景,终于成就了这部与众不同的著作。
本书一大特色在于,不再窠臼于对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作简单叙述,也不再拘泥于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作枯燥探讨,而是紧紧抓住家族环境及游牧部落社会结构对于性格塑造所起的作用,来深刻解剖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性格特征和行事风格,深深地影响着他征战全世界的军事策略。正如作者所言:“他的个人目标、期望与忧虑吞没了整个世界”。本书对战争特别是对蒙古军队战术策略的描述,令人耳目一新,在提供许多新鲜信息的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鲜活的战争场景。蒙古军队纪律严明,协调一致,极为机动,攻击形式多样。在草原上作战,他们不是与对手列阵撕杀,而是娴熟于兵不厌诈的策略,诱敌深入,适时反击;在攻城战中,他们不仅使用弹射器、抛石机和火药等攻城武器,还深谙于应用心理战来摧垮敌人的意志。
威泽弗德是位文化人类学者,他很重视从草原游牧部落自身的文化习俗来解析历史。例如,他深刻地观察到“气味”在草原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在其他文化环境中,人们见面或分别的时候可能是拥抱或亲吻,而草原游牧民则用一种很像亲吻面颊的方式——彼此用鼻子来吸嗅对方的气息。每个人的气息和独特体味,被认为是构成心灵的一部分。”
由此,我们便可理解蒙古人在作战中为何总尽力避免与敌人近距离接触?因为敌人的呼吸和气味带有敌人的灵魂。铁木真与札木合结拜盟誓成为“安答”时为何要互换衣服?就是因为可以分享彼此的气味,承接对方的力量和灵魂。这正是作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解析历史现象的一个最好例现,书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
作者笔下,成吉思汗不再是个一味杀伐的嗜血野蛮人,蒙古帝国统辖的广大地域也非巨大的牢笼。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境内广立的驿站便利了诸文明间的交流;建立起一种普遍的国际法则,实行外交豁免制度;对各种宗教持开放态度,以蒙古为代表的东方势力,与西方教廷之间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接触;在武力征服同时,却也在文化交流、贸易拓展诸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蒙古人甚至还震动了欧洲,让欧洲在接受东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发掘自己的优秀文化,文艺复兴于是渐渐催生。
从以上这些层面来讲,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帝国确实对于今日世界的形成扮演了特殊的角色。那么,二者之间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关联性?本书从人类学视角提出了这个话题,真是非常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