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岩: 那是记忆吐“芳华”
 (2017-12-25 21:37:26)
	
			
					(2017-12-25 21:37:26)		| 标签: 文化阎岩那是记忆吐“芳华”人民日报海外版 | 分类: 自由典藏 | 
 
那是记忆吐“芳华”
□ 作者:阎
   岩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12月22日第7版    
   
纵观其幽默类型的影片,冯小刚从不甘心停留在幽默表层,他老想在幽默之余夹带一些“韵味”,于活泼诙谐之中触及社会现实,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悲从中来。艺术创作有责任把想要表达的“责任”先勇敢扛起来,然后带着观众一道分担,而不是欲说还休,或让观众一笑了之。近年的《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其主人公事实上都是时代群像的缩影,附着了时代特征的点点滴滴,他们已非确指的具体的个体,而是一群人的形象凝合成了具有符号作用和指代意义的“六爷”和“李雪莲”,也便因“小”得“大”换来了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日渐丰赡的思想内涵。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两部作品通篇都带上了幽默味道,回归了冯氏幽默应有的冷峻元素,让人想笑却又笑不出来。
说到冯小刚的果决,不得不说新作《芳华》。严歌苓小说的“高度”自然引人期待电影尽快上映。对于同一题材,审美感官不同导致鉴赏角度有别,小说的阅读接受和电影的视觉接受必然造成审美上的错位。电影的想象空间相形见绌,而且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有所取舍,这对拿“镜头”示人、凭“画面”博眼球的电影创作来说,无疑是不太公允的比较。就《芳华》来说,冯小刚是给严歌苓添了彩的。他让“芳华”有了生命体征和灵动意蕴,空灵的现场感氤氲着无法在小说中品尝到的味道,当然还有弥散不去的压抑,较之开放畅达的小说阅读空间,有一种强烈的“聚拢”和“合围”感。
这个题材本身是沉重的,时代背景和特征是局限的,容不得太多发挥和想象,即便有,也只能是在人物形象方面“选主定角”“对号入座”。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后的“芳华”,确实触动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追忆,不只是青春。你能看到冯小刚在悲悯情怀之下的收放自如,也可以体会到他在面对时代主题时的重重忧思。时代给人以昭示的同时,也会留下别样的印记。《芳华》中的一众人物,便是这个烙印的一个个载体,是理想和激情的呼号,是“痛并快乐着”的怒放的生命,也是“何为美”“何为时代之美”的现实版答案。
《芳华》实现了对时代的呼应和关切,负责任地兑现了对观众的“交代”,让不同的观众从中找寻不一样的时代印记,追忆不一样的时代芳华。这是冯小刚创作历程中难得一见的一次内敛的作品,他似乎从来都没有如此富有耐心地节制过情感表达。从影片使用的拍摄和剪辑技术就看得出来,少了激情但富含温度,少了急促却不失节奏,舒缓平稳得如潺潺溪流,蜿蜒流淌在人的心里。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