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匡政:微时代是诗歌的时代

(2017-10-15 16:48:16)
标签:

文化

叶匡政

微时代是诗歌的时代

北京晨报

分类: 自由点击
叶匡政:微时代是诗歌的时代
叶匡政:微时代是诗歌的时代

作者:北京晨报记者周怀宗    原载:《北京晨报》2017年10月15日第A9版

 

http://bjcb.morningpost.com.cn/res/1/1/2017-10/15/A09/res01_attpic_brief.jpg
   叶匡政 :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著有诗集《城市书》、文化评论集《格外谈》《可以论》等。

  日前,第二届国际上海诗歌节落下帷幕,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时代,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

  著名诗人叶匡政说:“微时代、自媒体时代,短小精悍的诗歌,可能更适合新的传播形式,也更适合当今社会中人们碎片化的阅读形式。” 

  以诗歌为交际的工具

  诗歌是最复杂的文体,却也是最容易入门的文体。但很长时间以来,诗歌都处在边缘化的状态中,“诗歌已经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不少评论者所持的观点。但在叶匡政看来,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昌盛的今天,可能恰恰是诗歌最适合发展的时代,他说:“诗歌很短,写好很难,但入门却不难,上世纪80年代,新文学最繁荣的时期,许多年轻人都是从诗歌开始,进入文学领域的,这也恰恰是诗歌容易入门的表现。”

  新世纪以来,随着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文学、诗歌确实在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了小圈子化的文化现象,但互联网却扩大了诗歌的圈子。对此,叶匡政说:“网络时代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圈子文化,以诗歌来说,专业的、业余的、写作者、欣赏者之间组成了大大小小无数的圈子,无形中扩大了诗歌影响的范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诗歌的作用不仅是审美和表达,同时也有了交际的功能。我们知道,在古代,有很多以诗歌作为交际工具的现象,比如唐代,一个诗人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别人,以此来互相结交,在今天,诗歌的这种功能正在慢慢恢复。” 

  诗歌节需要长期坚守

  互联网把诗歌爱好者们连接在一起,也使得现实中的诗歌活动越来越频繁。在今天,每年都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诗歌节举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歌节往往局限于诗人群体内部,很少有普通人参与。相对而言,国外一些知名的诗歌节,往往有为数众多的普通爱好者参与其中,如日本的俳句节,每次都有数十万首普通人的作品参展,这些作品被挂在树上,任人品味。

  我们的诗歌活动如何吸引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叶匡政觉得:“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育。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历史上一直非常重视诗歌,但在过去一段时间中,诗歌确实和普通人的生活离得比较远,想要重新培育诗歌的氛围并不容易。事实上,国外那些参与者众多的诗歌节,本身也是长时间培育的结果。一方面那些诗歌节都有很悠久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受众自然比较多。另一方面,他们有非常多的民间诗歌组织、爱好者做了很多工作,不仅仅举办诗歌节,在平时也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小活动,长期下来,自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诗歌爱好者群体。” 

                                          文本的交流比朗诵重要

  如上海国际诗歌节一样,近年来,不仅国内的诗歌活动日渐繁荣,国际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叶匡政说:“以前组织诗歌交流的,大多是大学、研究机构,但大多是个体的,比如邀请一两位诗人来交流。但这几年来,各种文化活动中的诗歌交流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不论是中国诗人出国交流,还是要求国外诗人来中国,都非常多。”

  频繁的交流效果如何?是否能够拉近诗歌之间的距离?叶匡政说:“现在的交流,除了少数懂汉语的国外诗人外,国外的诗人对中国的诗歌了解还是非常少的,中国诗人知道的国外诗人,其实也不多,就是顶级的那几个人。这种交流有助于不同语言体系中的诗人相互了解文化的差异,但对诗歌创作影响则不大。交流增加了,并不意味着能够彼此学习吸收。同时,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主要是朗诵,但实际上,朗诵只是交流的一种形式,诗歌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完全依靠语言来表达,当遇到语言不通的时候,就非常麻烦。此外,诗歌中最有诗意的部分,往往很难在不同的语言中传达,一旦转换语言,诗意就可能消失了。所以我觉得,朗诵可以让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人,了解世界上还有另外的诗歌世界。但真正的交流、学习,更多要依靠文本的翻译,这需要专业的诗歌创作者、研究者做更多的引介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