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音:牛郎织女像的颜值与内涵

标签:
历史秦音牛郎织女像颜值与内涵中国艺术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这对石像图片来自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的一则有关七夕的“应景科普”文章。他提到,这两尊石像的文物价值非常高,“因为它是汉武帝时期的文物,本来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见证,跟汉武帝茂陵前面的那些石像有着同样的价值,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 ”“它也是我们所能见到中国最早的艺术品当中拟人化的牛郎和织女,原先都是把牛郎和织女当成天上的一个星宿来对待,即便是有传说,但是我们也见不到那个时期的作品。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拟人化作品就是这一个,这也是牛郎织女传说历史的一个见证。 ”
十分明显,在自媒体发达、娱乐至上的网络环境中,这几段文史知识颇丰的“科普”并不如那些揶揄、戏谑的话语传得广。配图中的石像形象与人们对牛郎织女的想象相去甚远,且与当代大众审美趣味不符,网友恶搞本来寻常,但文章作者表示,就是因为“丑” ,才特意选出来作为科普对象,也提醒人们:“很多文物不是把它修复如初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就是好的保护,相反我们要接受文物本来的样子,就像维纳斯的胳膊一样。 ”
诚然,这对经过了两千多年风雨洗礼、见证了世事变迁的牛郎织女石像,以人们现在的眼光看来在外貌上并没有“高颜值” ,但就文物研究来说却可能具有“大价值” 。可以说,是石像的“丑”指引人们走向了汉武帝时期的审美和想象,不失为古人与今人共同面对七夕的一次对话。近年来,包括七夕在内的各种民俗节日,渐渐成了购物节、狂欢节,真正的民俗意义、文化历史内容逐渐淡化,假如没有学者的提醒,很多人除了娱乐,就不免忽略了这种“丑”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故而笔者以为,这位学者的“应景科普” ,虽然遭遇了娱乐、恶搞的冲击,但依然是一次值得借鉴的尝试。选择恰当的时间节点,在介绍相关文化遗产、引导人们观览的同时,传递文物保护的正确理念,未来还值得更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