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金哲:洗涤自己

(2017-08-27 22:27:59)
标签:

文化

李金哲

龙仁青

洗涤自己

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李金哲:洗涤自己



洗涤自己

 


作者:李金哲  原载:《青年报》2017年8月27日第A1版


 

       龙仁青是作家、翻译家,也是一位歌者,他可以唱藏族的歌,也可以唱汉语的歌。能把写作和吟唱结合起来的作家不多。去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许多人大为不解,但是在龙仁青看来,鲍勃·迪伦获奖恰好成就和完美了“诗”、“歌”这两个字。在他“藏地文典”青海品读会的现场,当时有很多歌手朋友来献歌,龙仁青说,他们的歌声让文学更有了文学的味道,也更有了生活的味道。

什么是生活的味道?小时候,龙仁青生活在青海湖畔一个很小的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牧村,他们中有一部分是当地藏族的牧民,还有一部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迁移到这里的汉族农民。自然而然的,汉藏两种语言、文化开始交融,孩子们最先碰触到民族交融。他们穿梭在语言的密林中,相互帮助,相互依赖。作为汉藏融合的一段历史,这份至真至爱的印象深深地刻在了龙仁青的脑海中。

生活还在歌里。在青海的文学圈里,龙仁青唱歌可是小有名气,每次大家聚餐小坐免不了他要唱几首。“言语之不尽,歌之舞之。”每每酒过微醺,人们面色红润、眼神迷离时就会听到龙仁青低哑、含混、断断续续的歌声。作家张定浩说,那歌声仿佛是在草原的大风中,暗自吁请一种或许存在的共鸣。

也许正是歌与语言能打通心灵的魅力,让龙仁青走上了文学和翻译的道路。他常自问,一个懂得汉藏双语双文,又从事文学写作的人怎么可以不去翻译?2011年9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他与梅朵合著的《仓央嘉措诗歌地理》,收录了他翻译的仓央嘉措诗歌124首。前几年,他的诗歌广为流传,不少人把他的诗歌当成男女爱情的心灵鸡汤。其实在很早以前,龙仁青就与仓央嘉措的诗歌相遇,那时他的名字和诗歌,只有藏学界的少数人知道。干净、简约的表述,不同于浮华夸张的辞藻,龙仁青开始痴迷、流连于仓央嘉措的诗歌。“那些直白得一如出自质朴的牧民之口的语言,表达着诗人内心极端的纠结,使得书写着他诗歌的那些纸页,似乎浸泡在一种心绪之中,散发着一种隐忍的、悲苦的光泽。”龙仁青说。基于文本细读、深入内心的推演,《仓央嘉措诗歌地理》成为了目前最忠实于原文的译本。此外,龙仁青还将仓央嘉措的诗歌翻译成歌词,让它在歌者的口中,流传开来。

龙仁青自己的作品和他翻译的作品一样多,一样美妙,仿佛是从青海湖边吹来的一阵风,带着湿湿的微凉和甘甜的清澈,还有那来自大地母亲般低垂着头的爱怜。在文字间,他是个内心充满柔情的高原汉子。“每当看到一本喜欢的书,读到一些经典的文字,我就会把它们拿起来,轻轻放在额头,以表示对它们的崇敬,这个习惯来自我出生的那片草原。”龙仁青说,“也许是缘于这样一种朴素的认识,我深信,作家是从众多阅读和书写文字的人群中,谨慎、细致、严格地遴选出来的。作家首先要做的,就是净化和洗涤自己,使自己变得纯净、纯粹,甚至透明!”

不论是在歌声中、翻译中,还是在小说中,龙仁青都不曾离开青海那片故乡。故乡对他来说,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外延无限大的词。而写作,就是一种深情注视故乡,从故乡看过去,放眼世界,又从世界回眸故乡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哪怕语言改变,哪怕名字改变,这里依然有熟悉的、属于中国的独特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