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眼中的麦芒
原载:《昭通日报》2017年8月8日第4版
 |
|
|
|
民族化,口语化,精短化,意象化,是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至真,至善,至美,是诗歌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短小凝练,雅俗共赏,有看头嚼头,是麦芒追求的艺术目标。
|
读了你的稿子,可以看出你喜欢思索。有的写对了,有的却不是很恰当。我随便在你稿子上划了一些,写了一些,却因为我最近比较忙,不可能一首一首地谈。希望你写一些有关扎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之类。扎西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红军长征时曾在这儿打过仗的事,民间一定有些传说。
——艾 青
麦芒是诗的精短化的一个追求者,只是生活经历不同,走向精短化的道路各异。他是从一行体的微型诗起步,走向精短化的。1979年10月《诗刊》发表了他题为《雾》的一行诗:“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不久,他即与另两位一行诗作者(黄淮的《雷》、鲁行的《鼠》)为全国所知。可以说,这也是诗的精短化显示出的引人注目的力量。
——穆 仁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绝句就是“四行体”,但那是字数整齐、平仄押韵、有严格规定的。像这种字数不等的“四行体”白话小诗,每首四行,两行一节,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这是麦芒在新诗创作上的新的尝试和探索。过去还没有人这样写过。
——晓
雪
文学是孤独、寂寞的事业,麦芒是精神家园的探寻者和守望者。多年来,他以罕见的毅力和热情,不断地驰聘感性的才思与理性的智慧,用一生的执著求索来诠释文学的本真和魅力。韶华已逝
,但他仍痴心不改,矢志不移,用生命的晚霞,渲染着文学明丽的天空。
——夏天敏
麦芒以创作小诗见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就。无论是从题材上看,还是从内容上解读,都可以用包罗万象、五彩缤纷来形容。麦芒的小诗外形虽然“小”,但所叙述的内容却“大”。以小叙大,是他诗歌的品质,也是他的小诗艺术光芒四射的原因。
——李 骞
麦
芒:原名艾飞,云南省威信县人。1962年6月在《云南日报》副刊发表处女作,1979年10月在《诗刊》刊发一行诗《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不久在报刊上引起争论并轰动一时,连创了迄今中国汉字“稿酬”之最(每字111元)和“世界上内容最短的版权官司”(只有九字诗)两项记录。至今在《诗刊》《诗潮》《鸭绿江》《中国诗人》《边疆文学》《诗歌报》《南方日报》《云南日报》等全国各地(含香港、台湾)及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出版《麦芒诗集》《麦芒文集》《麦芒随笔》等个人诗文集10部,获奖10余次,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保持者,创作业绩收入《中国诗人大辞典》《云南作家传略》。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昭通文学研究院研究员,威信县人民政府地方志编创纂办公室退休干部。
|

关注《好看评论》微信公众号请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