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创造了英国性
《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描绘了自苏格兰与英格兰的《联合法案》诞生至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期间英国国家的形成历程。通过描述那些对“英国性”形成至关重要事件,如新教信仰、帝国扩张红利、美国独立、统治精英及王室形象的变化、英法战争、女权发展、废奴运动、天主教徒解放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等,作者琳达·科利向我们揭示了大不列颠如何凝聚成一个更加统一的国家。同时,她也通过历史维度向我们展示了“英国性”日后的发展方向。
1992年该书第一版问世,随即在联合王国和其他地方激起一场关于国家身份的大讨论,此后常销不衰,并于2009年推出修订版。科利在书中所运用的史料十分丰富,并配有大量18世纪和19世纪的政治讽刺画,使之趣味盎然。
这所大学曾与西南联大双峰并峙
西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从合到分,存在了不到一年时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国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迁至西安,组成临时大学。太原失陷以后,又迁往陕南,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学开始步入正轨。1938年7月,西北联大改组为5所独立的国立大学,大多数师生扎根西北,成为中国西北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
西北联大像西南联大,同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西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一段传奇》(张在军著,金城出版社出版)为读者讲述了这个已被许多人忘怀的奇迹。
著名学者谢咏先生说:“就是专门在学校和研究所的职业研究者,也很少有在军这样的持续研究热情,我想这也许才是中国学术研究的希望……在军的研究放在专业研究中毫不逊色,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判断。我的偏见是对知识有兴趣,自然也就有能力,无兴趣则无能力。”
红军长征是怎么过草地的
《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详考》(周军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对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进行全面踏勘后,结合红军长征文献(电报、回忆录、日记等)予以辨析和复原后的实地考察报告,它填补了长征史研究中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开拓性和研究性。
本书为长征史中相关专题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资料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个别重要电报进行了新的解读,从微观史研究的角度推进了长征史的研究,同时丰富了长征精神的载体。
本书作者根据历史档案文献、地方志、历史地图、亲历者的行军日记、回忆录和地方民众的口述资料,作了大量的准备,先后七次穿越草地,数十次登上雪山,沿着当年的红色轨迹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证实了许多历史地名的当今位置,考订了许多过去不清楚的史实,还解决了许多历史疑难问题。
著名学者刘统称赞说:“一群青年人,既不是专职研究人员,也没有半点公家提供的经费和资助,用自己一年中最宝贵的两次长假,到艰苦的环境进行考察。他们骑着摩托车,跋山涉水,经历许多艰难险阻。有陷入沼泽的危急,有被草地多变气候的折磨,在藏民家里借宿,在学校教室里席地而卧。草地中没有路,只有牧民骑马走的‘马路’,他们却奇迹般地闯了过来,连当地藏民都难以相信。在考察中,大家互相救助,从泥沼中拖出摩托,扶起倒在河流中的同伴,冒着黑夜和迷路危险寻找同伴遗失的物品。在历尽艰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集体。这是什么精神?是怀着对红军的崇高敬意和重写长征的责任感,才能做出这些常人做不到的事情。面对这些艰苦,他们没有退缩和畏惧,而是充满了自豪。”
在苦难中坚守爱的本能
在1944年被送入奥斯维辛二号营-比克瑙灭绝营的数百万大屠杀受害者中,佩莉斯嘉、拉海尔、安嘉各自身怀秘密,穿过那扇臭名昭著、恶名昭彰的大门。她们素不相识,她们刚刚怀孕,丈夫不在身旁,却要面对生死未卜、吉凶难料的命运。3位年轻妇女决心保住她们仅有的一切:她们的生命以及她们腹中尚未降生的婴儿。
《天生幸存者:集中营里三位年轻母亲与命运的抗争》(霍尔登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是3位母亲及其新生婴儿在大屠杀中挣扎求存的故事,但它同样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即使身陷难以想象的残暴乱世,我们仍然能够关爱别人,我们仍然能够爱人。
书中所讲述的幸存者的故事,是小心翼翼地拼接而成的,拼接的材料包括她们在书信与笔记中与家人私下分享的点滴回忆,以及她们多年以来对研究者和史学家所做的陈述。
本书体现了非虚构写作的魅力,被赞为:“让人痛心疾首的细节、使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感情浓烈、荡气回肠、触动心灵,绝非上述言语所能形容。《天生幸存者》是这3位妇女以及奇迹般幸存的孩子留下的宝贵证言。”
她们差点被历史遗忘
《英国黑室女兵》(泰莎·邓洛普著,进程出版社出版)讲述了曾在布莱切利庄园工作过的15名女性的故事。
布莱切利庄园曾经是“二战”期间英国进行密码破译的情报中心。在1942至1945年情报活动高峰期,曾有多达1万的破译人员在布莱切利庄园工作,女性工作者占到了布莱切利园工作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三(来自英国各地,大约8000名)。“二战”后,布莱切利庄园内大部分设备与资料都被销毁,所有工作人员都对布莱切利庄园工作保密。直到20世纪70年代,布莱切利庄园才被公开谈论。
1999年纪录片《X电台》,2013年英国探案剧《布莱切利四人组》,2014年英国空动剧团话剧《揭秘——布莱切利公园密码破译中心》,2015年好莱坞电影《模仿游戏》,这些有关布莱切利庄园的作品被搬上银幕,再度使得布莱切利庄园引起广泛的关注,庄园里女性的非凡贡献才终于被挖掘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