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8月10日,张之洞奉旨“著迅速来京陛见,有面询事件”,很多人都以为张之洞终于实现入阁的梦想,可以一展身手了。然而,对张之洞的建议,慈禧并未采纳,到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与慈禧先后去世,张之洞成了托孤大臣,可没多久便遭载沣排斥,1910年10月4日,张之洞去世。
张之洞是一代名臣,对慈禧的“新政”也颇为支持,为何慈禧却不肯用他?
张之洞成名,因他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新政”的标准,但这句话并不始于张之洞,此前许多从事洋务的清臣都提出过类似的主张,并不奇怪。张之洞这句话之所以有名,因为它出自《劝学篇》,这是模仿福泽谕吉而写的一本书。张之洞写这本书,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教化人民,而是为了向慈禧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庚子之变,清廷向西方宣战,东南疆臣以“乱命”为由,拒绝奉诏,已在事实上成为藩镇。慈禧到西安后,疆臣与枢臣的对立已成主旋律,慈禧必须两面压服,维持表面的统一。所以她下诏征求意见,并将部分决策权交给疆臣,即决策时遍求地方督抚的意见,择其多者而行之。
然而,慈禧对疆臣的真实态度感到犹豫,因为疆臣背后是英帝国等势力,张之洞完全具备自立的条件,慈禧需要探求其底线。疆臣对慈禧的态度也很忧虑,生怕秋后算账。
当此之时,慈禧准备“新政”可称是发出一个表达友好的气球,而张之洞献《劝学篇》也如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朝廷与疆臣都能接受的准则,它既保持了对戊戌变法的否定,同时也对保守皇族提出了批评,这就强化了慈禧继续执政的合法性——主持新政。
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完全是一个哲学思考,它带有很多利益考量在其中。虽然疆臣与枢臣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掩护下维持了表面的统一,但它毕竟承诺了变法的合法性,这是后来疆臣咄咄逼人的主要原因,终至废科举,清廷丧失了基层官员培养的主渠道,所以慈禧始终对张之洞有疑虑。
对于慈禧的担忧,张之洞自己却未察觉。进京后,他一直住在白米斜街11号,离什刹海不远。没想到张之洞在这里住了两年,一直到死,也没能实现主持政局的梦想。
白米斜街11号原是在一座富家花园基础上修建的三进院落,系直隶省公产,传说过去还有一个可以直通后海的小门,现在院子里全是上世纪50年代后翻盖的房子,已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了。
张之洞为官清正廉洁,《清史稿》载:“张之洞任疆吏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1907年他进入京城担任军机大臣,由湖北善后总局拨银二万两,整修了这个大院,不知当年产权隶属谁,他死后,家人没有在此生活多久。据称,此院子后来住过著名学者冯友兰及闻一多、张岱年,胡同标牌介绍是石油部的家属院。
( 本文主要内容引自《北京地方志·胡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