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  盼: 问世间,道德为何物

(2017-07-15 09:32:00)
标签:

历史

梁盼

问世间

道德为何物

北京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梁 <wbr> <wbr>盼: <wbr>问世间,道德为何物

  问世间,道德为何物


◎作者:梁  盼    原载:《北京青年报》2017年7月14日第B3版

    “道德”为何物,必须分而言之。两千五百多年前,大哲学家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最抽象的存在,规律为“自然而然”,放在人的身上,即“平常心”——不折腾大自然,顺应大自然的基本法则。否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会放掉你的,表面上是“人法”,实乃“天法”。

    而“德”,则为“道”这个壳里面的内容,可见可感可操作,可用人类的双手与大脑来实践和烘托。先有德,而后才能获道,“道德”本该是“德道”。但《老子》一书,在汉代后,以“道德经”之名传世。好在敦煌出土的“老子”,以及上世纪考古挖掘出来的帛书和竹简,“还原”了老子的本意——不叫“道德经”,而是“德道经”。

    据说,把“德道”篡改为“道德”,是儒家搞的鬼,为的是体现“德”的重要性。

    “道”的本意为路,既是形声字,“辶”形、“首”音;也是会意字,从“辶”、与“首”——一个“人头”在路上走动。

    “德”在甲骨文中,是个标准的形声字,从“彳”,“直”声。而“直”的本意是目测,这个“目”字,便是“德”字中的“罒”。古汉字“德”,看起来就像某人一边走,一边抬头目测远方,大有踮起脚尖,渴望攀登之冲动。至于“德”中的“心”,是后人在甲骨文基础上,“多心”加上去的。

    可是,不管有心无心,德的原意与“道德”无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强调,它是一个动词,指“登”与“升”。

    “道”的“辶”,“德”的“彳”,在远古可通用,皆与“路”有关。可见,“道”与“德”二字,看似各有来“路”,实则“血缘”关系很近。它俩能相互接纳,组合成一个词汇,有其“天然”的条件与优势。

    只不过,“道”显得很“稳重”,“德”则为动态的,有着积极的进取精神。仿佛,“德”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先有了路,才能有一个完美的支撑点,也才能登高望远,去期盼,去感悟,达到“升”华的境界。以此观之,儒家把老子的“德道”说成“道德”,也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老子的“道”,绝非 “路”那么简单,他是借用这条路,把人类引向极乐世界。我们常说“心路历程”这个词,但老子的道,似乎反其道而行之——愈是“缺心眼”的人,愈无限接近于道德。

    即便老子有一条“心路”,也不会标明它是国道省道,还是乡间小道。他只是告诉大家,在这条“玄之又玄”的“心路”上,或许有“道德”在向你频频挥手,但你能不能抓住它,得看你自己的“道行”。但好在,走这条路,至少算是上“道”了。

    德存乎一心,但此心必须为“真心”——一如老子所谓的赤子之心。老子的“道”是世界的出发点,也是落脚处,而人的德性,只是“道”的表现形式。最大的“德”,恰恰不归“圣人”,反倒存于初生的婴儿身上——所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刚刚诞生的婴孩,皮肤呈红色,便曰赤子。他们不仅有“德”,还力量无穷,比成年人都“给力”——他们虽筋骨柔弱,手却握得很牢固,一直处于防御的状态中;他们虽不知男女之事,但却总有突然勃起之举。而所谓的壮年,其实就意味着垂垂老矣,根本无法与“赤子”相提并论。

    这既是万物生长的辩证法,也是“德”的辩证法——赤子唯有一颗真心,而德的最高境界,便是真心;可人一旦长大,有了思考,多了心眼,便与“德”渐行渐远了。

    清初大文豪蒲松龄,在其皇皇巨著《聊斋志异》的开篇“考城隍”中,写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语。无疑,这是蒲松龄在向老子的“赤子”致敬。

    “考城隍”里的“善”,可完全理解为“德”。蒲松龄的原文亦可改为“有心为德,其德不赏”,或曰“有心为德,其德不德”。岂止“不德”,一个人如果假惺惺、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行善积德,那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俗语有“有心为善,其善不善;无心为善,善莫大焉”,同样的,“无心为德”,德才“莫大焉”。甲骨文中“德”的“造型”,本无“心”——莫非老子与蒲松龄隔了两千年,还遥相呼应,给甲骨文“背书”?

    不过,后来“金文”中的“德”,便“有心”了。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乃商代开始流行的书写“时髦”,也叫“钟鼎文”。也许那时的人觉得,德没有“心”,不太妥,有些残缺,就“有心”加上了——亦不为过。虽然“无心为德,德莫大焉”,但德毕竟从“心”而来,即便再“无心”,也不至于“缺心”、“丧心”、“没心没肺”。

    究竟“德”为本,还是“道”为宗,姑且不谈。其实,《老子》一书并未把“道”与“德”组合在一块——老子没写过“道德”这个词。直到老子死后两三百年,荀子才将“道德”正式提出。

    荀子在其“劝学”篇中说,《尚书》是国史,诗经讲人的情感历程,而《礼经》则是法律制度的总纲要。故而,一个人的学习,要达到《礼经》这一步,才臻于圆满,也站到了“道德”之巅峰,即“道德之极”。荀子的“道德”,以学习为出发点,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改造,尤其要学“礼”,以礼律己,才能成就最高的道德。

    但是,荀子的道理伦理,老子肯定不敢苟同。

    在老子看来,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让它去主宰,而不是人去主宰,才是最大的德,即“玄德”。三国时期的刘备,字玄德,他也人如其“字”,动不动就为天下苍生而哭,被小说家打造为德高望重的楷模。只是,刘备的“玄德”,与老子的原始意义,相差何止千里——刘备从来不管什么“大自然”,他要进取,要广施“仁义”,要主宰天下。

    “玄德”不行,“孟德”就更差劲了——曹操字“孟德”,他被塑造为史上最大的奸臣。“孟”,指兄弟姐妹中的老大,但比起天大地大、不可捉摸的“玄”,它还是屈居下位。所以“孟德”赶不上“玄德”,便合情合理了。反而,那位脾气暴烈的张飞——张翼德,倒是一片赤诚,最合乎老子对德的要求。

    张飞,原本在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上字“益德”——德要多多益善。可到了民间和小说家笔下,“益德”被写成“翼德”——真是想当然:张飞要“飞”,得靠长着羽毛的“翼”。好笑,仔细读《三国演义》,你会恍然大悟:张飞不管是“益德”,还是“翼德”,都更享有德之真谛。

    说到刘备的“仁义”,那就必须让生活在老子与荀子之间的两位大师——孔子和孟子——闪亮登场了。

    孟夫子坚持人性本善,最喜欢讲一个“舍生取义”——可曰舍生取“德”。如果说老子把德说得“太小儿科”,孔子又弄得太成人化,那么孟子则不讲年龄,不分男女,只论你能否抛头颅、洒热血,舍得这个“身”——既是愤青之身,又是圣贤之身;更准确地说,乃愤青与圣贤的综合之身。

    在先秦光辉灿烂的诸子百家中,荀子跟孟子对着干,是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性本恶”的大思想家,也是儒家与法家之间的一个过渡人物——人性如果本恶,那么必将意味着以法惩恶。

    正如荀子说的,人必须学习,舍弃学习,人与“兽性本恶”的畜生,便毫无差别。荀子的道德,其实就是通过学习,克服本性;克服得愈多,就愈道德;克服自己本性中违背“礼”的东西愈多,就愈道德。

    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可在荀子看来,这个“礼仪”完全要靠强行灌输,才能“深入人心”。否则,人就是恶的。

    “道德”这个词在诞生之初,没有高大上。按照荀子的理解,能拍着胸脯说自己有道德的人,恐怕不多;能站到道德之巅的人,就更寥若晨星矣。“道德”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词汇,但它刚开始出现时,毫不温情,甚至带着强烈的无奈。至少,其并非“天然”就是当代人口中的“道德”。

    我们不能轻易地拿道德批评别人。谈论起他人的道德水准时,我们要想一想,老子的赤子之心,自己还残存多少;你自己的爱,是否比孔子更具等级差异性;舍弃自己的切“身”利益时,你能否做到孟子的百分之一。

    至少,也要牢记荀子的话:道德的拥有,必须倚靠学习,抵挡住天性中的不守“礼法”的本能冲动。同时,你必须问自己一句:我的天性与本能是怎样一种状况,而我与对方,在本能上,又有多大的差别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