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  涛:《苏菲的世界》与世界的苏菲

(2017-06-02 16:36:52)
标签:

文化

金涛

《苏菲的世界》

世界的苏菲

中国艺术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金 <wbr> <wbr>涛:《苏菲的世界》与世界的苏菲
 
《苏菲的世界》与世界的苏菲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在北京谈文学与创作
作者:中国艺术报记者金  涛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7年6月2日第8版

金 <wbr> <wbr>涛:《苏菲的世界》与世界的苏菲

        从1999年开始,作家出版社陆续引进了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纸牌的秘密》《玛雅》《贾德谈人生》和《傀儡师》,这五部作品贯穿贾德30年的创作生涯,主题均执著于人生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2016年,作家出版社签下了贾德的最新长篇《傀儡师》(暂定名),目前此书正在翻译中,预计2017年底出版。

  一部谈哲学简史的长篇小说,自上世纪90年代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64种语言,全球销量4500万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的名字很多中国读者耳熟能详,1999年,作家出版社引进了此书——《苏菲的世界》 ,从此风靡中国, 18年来常销不衰,至今销售已超300万册。从挪威走出来的14岁少女苏菲,成了全世界都熟悉的文学形象。5月26日晚,《苏菲的世界》的作者、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来到北京大学,从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手中接过了为他特别制作的凤凰造型的超级畅销纪念奖杯,并同喜爱他作品的首都高校师生展开一场文学、哲学的对话之旅。次日,贾德先生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贾德1952年生于挪威,担任高中哲学教师十余年。198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贾德谈人生》,迄今出版了19部作品。写作的同时,贾德热心公益,关注环境,设立了挪威环境与发展奖项—— “苏菲奖” 。很多人会觉得这样一位超级畅销书作家,谈论的都是哲学、人生这些严肃话题,作家本人一定是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但北京之行,贾德的年轻、活力四射、充满亲和力令很多人感到意外,他语言节奏感极强,表情、手势更是丰富,做成表情包或许可以和他的文字一样畅销,而当他反复强调人类要永远保持童心与好奇心时,常常是手舞足蹈,仿佛又成了一个孩童。 

  一只叫做苏格拉底的猫

  牛顿因为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迪斯尼创作中有小老鼠激发灵感。贾德在写作《苏菲的世界》时,也有一只叫苏格拉底的猫陪伴。那时,贾德还住在乡下,房子小,又有两个儿子,想专心写作,很难。刚好家里车库有个房间,原来用来做木工,为了避免干扰,贾德就把它改造成了专门写作的地方。 “我在那儿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白天加上晚上半宿,写出了《苏菲的世界》 ,当时觉得真是非常有生产力。 ”

  有次写作,贾德听到车库房顶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开始以为是小老鼠,后来跑到阁楼上一看,竟然是一只小猫,猫妈妈已经带着其它兄弟姐妹走了,小猫可怜地落单了。后来,贾德就拿针管给小猫喂奶,并为它取名苏格拉底。再后来贾德夫妇发现,这还不是一个公猫,而是母猫,贾德幽默地说,“再管它叫苏格拉底也不合适,就改叫苏格拉底妻子的名字了” 。

  在贾德看来,《苏菲的世界》由挪威人来写并非巧合,因为挪威有哲学教育的传统,大学在学任何学科之前,不管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所有的学生都要通过哲学史的考试。贾德写《苏菲的世界》,就是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教西方哲学,最终以小说的形式呈现,贾德说因为他觉得“人类的大脑喜欢故事而不是百科全书那样的信息” 。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在《苏菲的世界》中,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小说的开头,苏菲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开始思索人生,了解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一直到达尔文、弗洛伊德等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为什么选择14岁的少女作为主人公?贾德说, 14岁、 15岁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从孩子转变为成年人的十字路口。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是好奇的,对生活充满了惊奇,长大成人后,贾德希望成人也能保留孩子的好奇心。“因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希望成年人不要让日常生活磨损掉自己的好奇心,要保持住孩子的状态。 ”

  贾德说,在挪威有一个活动,叫做婴儿游泳,就是把新生儿放到游泳池里,婴儿不会淹死。“因为人类天生就会游泳,我们出生前都是在母体中游泳。但问题在于,出生以后用不着游泳的能力,等十来岁再专门学游泳,就得把鼻子捏起来了,这样才不会被呛着。 ”贾德认为,因为长时间不使用,人们天生的一些能力也会被遗忘。同理,他觉得每个人天生都是哲学家,孩子们会问很多关于宇宙的、自然的、人生的问题,只是后来被周围环境压抑,失去了提问的兴趣。所以,贾德特别鼓励年轻人要保持好奇心,特别希望从事教育的老师们能鼓励、欣赏孩子们问问题的天性。 

童书孩子能看成人也可以看

  贾德的作品,有不少是写给儿童的小说,也有写给成人的小说。但贾德说,他在写儿童小说时,脑子里并不觉得这本书就只是给小孩写的。“我经常想的是,这个故事小孩可以看,成人也可以看,童书应该是大人也可以看的。 ”

  作为畅销书作家,写作过程中,贾德会考虑读者的看法吗?贾德说,这个想法可能听上去有点傻,但是他在创作时,他想象的读者是出版社的编辑,从来不会去考虑评论家的看法。“可能有点奇怪,但想想也挺合乎常情的,编辑是最早看到初稿的人,编辑润色完之后给我提供意见,我和编辑有很多合作。书出版了之后,我才开始想这个书现在面市了,要有评论了,评论家会怎么看?此时才会有面对评论家的紧张,但是写作的时候不会考虑评论家。 ”

  从创作苏菲这个人物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当年的苏菲已经成长为中年人,有了工作。如果要给现在的“苏菲”一些建议,贾德会说些什么呢?贾德的建议可能让很多人意外。他说:“不要太多地想自己的责任,也要给自己梦想的机会,尽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要只是想着帮助别人,要自私一点。帮助别人当然很好,但是在考虑别人的需要时,也要有一种正常的‘自私的’想法,留给自己一点空间,问问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 ”贾德说,在传统上,听话当然是个好事,遵从也是个好事,但是也要反抗或者说反思一下,想想自己有什么机会,自己怎么实现梦想。 

能跟佛陀喝杯茶也不错

  很多人都好奇,在《苏菲的世界》中,贾德介绍了那么多的哲学家与哲学流派,究竟谁的观点他最认同?回答这个问题,贾德说,如果能上天堂的话,他最想遇到三个人。第一个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谜一样的哲学家,他自己没有写一字,后人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描述才了解了苏格拉底的学说,他开创了以思辨为基础的哲学。第二个想见到的人,贾德说大家听到了可能会很吃惊,因为他想和耶稣聊聊,倒不是因为从宗教的角度想看到耶稣本人,而是对他来说耶稣也是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他指导了人们的生活,是谜一样的思考者,耶稣自己没写一个字,对耶稣的描述都来自《福音书》。贾德第三个想见的人,是来自东方的佛陀。贾德一度非常关注印度的哲学,有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是印度哲学的专家了。在他看来,佛陀也是谜一样的人,他也没有写任何的文字,但是对人类的转瞬即逝的瞬间性,佛陀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而且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学家,知道人类如何被自己的欲望驱使。“如果能跟佛陀喝一杯绿茶也不错。 ”贾德说。

  如果今天再写《苏菲的世界》,贾德最希望的就是能加入印度和中国的哲学。他开玩笑说,写作《苏菲的世界》时就是想挣点钱,让几个人看看,主要面向挪威读者。但现在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64种语言了,如果可以的话,他要把这本书重新改名,称为“西方哲学史” 。他说:“经常有人会问我要不要写一本书介绍东方哲学,其实在一些教科书当中我写了关于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章节,当然中国哲学我不太了解。东方的哲学对我启发很大,但是我感觉写这样一本书,不容易,我希望有人能来写这本书。 ” 

功能强大的手机是不能吃的

  最近,人机大战成为热点话题,机器人作家“小冰”出版诗集也引发文学圈热议。对于未来科技走向,贾德如何以文学与哲学的眼光去把握?

  其实,早在贾德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本作品《贾德谈人生》中,血气方刚的贾德就对世界做出了预言。“1984年我写这个小说时,不仅预测到因特网的出现,而且还预测到了电报、电话等通讯的发展,然后把所有的这些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屏幕上,预测到有这样新的产品,这些预测几乎都实现了。 ”贾德说,为什么他要预测未来?因为他觉得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不太稳定的世界当中,不仅仅是因为世界政治问题,而且也因为人们思维的问题。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贾德认同长期以来技术还有机器已经取代了人们的一些劳动,而且他看到年轻人将很多时间都用在手机上,睡觉之前上床之前先看看自己脸书上有没有什么更新,再给自己拍张自拍。“自拍这个词实际上在英语里跟自私是差不多的,他们就会忘了整个星球,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还有生态系统,而我们是依赖于这个生态系统所存在的。如果我饿了,尽管这个手机能给我很多的信息,上面照了两千多张照片,有我写的所有的书,但是我饿了,这个手机也吃不了,所以我们还是自然的一部分。 ”

  贾德说,现在挪威人也是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书的方式来阅读,但是不会威胁到纸版书,“在北京我签了几百本的纸质书,也没签电子书,电子书是没法签名的” 。

  小说是作者扭曲的自画像

  从1999年开始,作家出版社陆续引进了贾德的《苏菲的世界》 《纸牌的秘密》《玛雅》《贾德谈人生》和《傀儡师》,这五部作品贯穿贾德30年的创作生涯,主题均执著于人生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2016年,作家出版社签下了贾德的最新长篇《傀儡师》(暂定名),目前此书正在翻译中,预计2017年底出版。

  《傀儡师》讲述了一个孤独者的故事。贾德说,在挪威给一个人办葬礼时,很多人都会去,像婚礼一样,大家都要聊一聊怎么认识死去的人。《傀儡师》是一个三角故事,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还有一个指偶。主人公是个很孤独的人,就是去参加各种陌生人的葬礼,只为让自己感到有人相伴。同时,这个孤独者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在葬礼之后的招待会上,他会编造自己与逝者的故事,吸引在场人们的注意,人们聆听他的故事,分享他的情感,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暗暗生长,令人唏嘘。

  贾德说,《傀儡师》主人公7岁以前一直非常快乐,他在上学之前一个活动上赢得了指偶。但是一上学,新生活一开始快乐就结束了,爸爸也离开了,在学校里常常受欺负。在上世纪50年代,一个孩子要是单亲家庭没有爸爸很受歧视,不仅如此,更糟糕的是他妈妈和他爸爸说断没断,说在一起也没在一起,处于中间状态,大家觉得更不像话,所以主人公7岁以后就失去了快乐。但是他戴上指偶后,阳光少年就会出现。

  “确实这本书是关于孤独感的,因为我们所有人都体验到或者是曾经体验到过孤独的感觉,就像大家都有体验过的爱情。就说我吧,有家庭,有朋友,我是不孤独的,但是我们每个人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有一双很温暖的手,接生婆把你接到这个世界上来,深入到一个家庭里面,或者住在村庄里、城市里,死的时候也就这么走了,所以这些是我们每个人自己要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说孤独感是全世界都有的体验。 ”贾德说,如果说指偶是主人公的一个自我,那么可以说主人公是他的自我,作家的自画像,通过哈哈镜折射反射出来的自画像,一个扭曲的自画像。至于贾德自己如何排解孤独,和家人在一起一定是个重要方式。因为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贾德说,此时挪威正是夏天,他离开北京回国最想做的事就是跟家人共度美好时光,还有孩子,孙子、孙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