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柱:表演谁?给谁看?

标签:
文化孙惠柱表演谁?给谁看?人民日报海外版 |
分类: 自由典藏 |

表演谁?给谁看?
作者:孙惠柱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5月1日第7版
国人在表演方面缺乏自信
话剧影视表演的源头在西方,这一领域中,我们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特别严重,最糟的是在学西方经验时找错了老师。表演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就是一个充满误区、需要严肃论证的例子。为别人表演必须让人能明白、能欣赏,为自己就不用管别人懂不懂、喜不喜欢,甚至还可以故意让人不舒服!当年格洛托夫斯基隐居在波兰一个小城市的小剧场里,和他的徒弟探索“贫困戏剧”。西方人发现了他,邀去纽约等大城市演出,他看到观众太多反而不乐意,拒绝搬进大剧场演,最后完全离开观众,干脆躲到乡下修行去了。
在当代艺术的大学课堂上,这类边缘艺术的内容总是大大超过老百姓喜欢的主流艺术。住在西方的人了解情况,并不会因此而颠倒主次;但主要通过书本和媒体来认识西方的非西方人——也包括一些学戏剧的留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被西方教授误导,错把边缘当主流,错把为自己的自娱艺术当成是为别人的专业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另有别解
西方人也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意思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可以给生活中无需任何技巧的普通东西装个“框”,然后称之为艺术。几年前我在斯坦福大学举办的“人类表演学”大会上,看到过这样的“节目”:好几个大牌教授坐在地上,给各自的宠物狗读小说,让“观众”来“欣赏”。我见有几个读书人身旁没有宠物,还以为是他们的狗不爱听溜达去了;第二天才知道,那几位还不是给狗读书,而是在给身旁的花“读书”。这样的“表演”当然不会有人买票来看,但那些戏剧教授还颇为自得其乐——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表演艺术”。
很多人以为西方最时髦最流行的就是先锋艺术,却不知道它们加起来也不超过整个演出总量的1/10;只是因为日新月异名目繁多,相比拥有大批成熟的保留剧目和忠实观众的主流剧坛,听起来好像热闹很多。这里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发达国家的“人均艺术量”比我们这里高得多,那里为各类观众服务的专业戏剧几乎都很饱和了,例如800万人口的纽约市有百老汇、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构成的几百家剧院,每天上百个卖票的专业演出。学戏剧的大学生还在一批批涌现出来,由于大部分进不了专业剧团,就挖空心思发明出受众越来越小、直至只为自娱自乐的各种先锋戏剧。这些容易引起媒体注意的新花样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却也神奇地忽悠了很多只知道盲目追新的中国戏剧人!
好的表演不是盲目的自我表现
西方剧坛有很多好东西,除了莎士比亚、易卜生这些经典大师,就是当今世界也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保留剧目;可惜我们常常盲目跟在偏爱先锋的西方教授后面,因为主流戏剧在商业上不太成功、不够先锋时髦而不予重视,甚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举一个例子,英国的艾伦·艾克本爵士(Sir
像艾克本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戏剧家,需要同样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演员来演好他的角色,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出声音。而对绝大多数好演员来说(只演独角戏者除外),好的表演绝不是盲目的自我表现,而是演好有深度的别人(角色),给有广度的别人(观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