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你是范雨素,你会成功吗?

(2017-04-30 01:47:42)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我是范雨素》走红,正好诠释了小说应该怎么写?

更说明了,有着生活经历的纯文学作家的作品,是比靠想象写作的所谓“作家”更加深邃而动人。

范雨素,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靠一篇文章成名,足以证明文学市场在趋向成熟和理性。清贫的纯文学作家不该看到那些迎合市场的所谓“作家”赚得盆满钵满而失去自信和自觉。

我相信,《我是范雨素》只是一个开端。文学,总会走到文学的正轨的。浮躁、虚荣、市侩,绝不该成为文学作品里传递出来的味道,文学到了自我审视,自我革新,自我人文教化的历史关头。

《我是范雨素》,朴实无华,从文笔来看,并无隽永夺目、妙笔生花的语句;从写作技巧来看,也没有奇思构想、叹为观止的手法……平铺直叙下,勾勒出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用母亲对五个子女的爱串联文章脉络,竟也将世态人情书就出一幅纷繁复杂的浮世绘。

一篇较长文字的《我是范雨素》,竟然能在当前“快餐时代”、碎片化阅读的文字消费生态里赚取超高的浏览量,再次证明了扎根生活,用阅历甚至苦难,以及对人生况味主动探寻和思索的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文学市场,不能用“消费决定生产”的理论来定义。

这篇没有华丽辞藻的文章里,描述了以下几个人物:

范雨素——从小爱好文学,靠着从小说里学到的经验“走南闯北”。在遭遇家暴后独自带着两个小孩回到家乡,被亲朋好友“排斥”后,又带着孩子北漂打工谋生,母女还只能分离,孩子成为带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大哥——迂腐的农村读书人,文学的抱负与现实只能务农的窘境形成极大反差。孤芳自赏,眼高手低。同时思维存在着“崇高”与“现实”的矛盾:认为作为村妇女主任的母亲属于村官,村官就是贪官污吏的一类,要求母亲辞职不干;自己的亲妹妹范雨素带着孩子回老家寻求慰藉时又像躲瘟神一样希望自己妹妹赶紧走,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小哥——贫寒子弟逆袭为官,结果最终因为嗜赌而败身。其中一个细节:小哥哥为12岁的范雨素安排了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职务,渲染了小哥的成功。然而小哥由苦难到成功,由风光走向堕落,最终被撤职,而且四处躲债,人生的跌宕起伏,犹如南柯一梦。

大姐——生下来五个月得了脑膜炎,傻了。中医、西医、巫医,寻医问药二十年,最终还是走了。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这是无力更改的命运。

小姐——小儿麻痹症直到12岁才好转,最后当了乡下中学语文老师,当有才华的男友到上海寻觅前程抛弃她这个农村姑娘后,她说了一句类似于“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的颇有哲理的话:“一字不识的人才有诗意”。最终找了一个文盲结婚,草草的打发了自己。

这五个角色各代表了一种人生,而串起这五味杂陈的生活际遇的是一位母亲。这位母亲与丈夫关系不和,丈夫体弱多病,支撑一个家,拉扯五个娃,全靠她一个人。范雨素12岁离家出走“南下”归来遭到亲朋的唾弃后,在遭遇婚姻不幸带着两个孩子回来受到鄙视后,都是母亲的不离不弃给予了温暖;大哥的媳妇就是靠这位能说会道,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母亲给讨回来的;小哥走向歧途,在桥上徘徊时,是母亲的宽容和爱让他坚强的活下来;大姐活了20年,母亲从未放弃过各种治疗,这是对既定现实的命运宣判的不懈抗争;小姐也是母亲的照料下小儿麻痹症才得以好转。这位坚韧不屈的母亲,在八十一岁高龄时还在为子女的利益而奔走……

这条人物脉络下,又分出了几个旁支。这个旁支将视野从农村拉到了城市,拉到了文章受众面能产生情感共鸣的层面。

范雨素在北京当育儿嫂的男雇主是上了胡润富豪榜的土豪,有一个夫人两个孩子,而范雨素看护的却是男雇主另外一个夫人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婴儿。这个女雇主小男雇主25岁,会在深夜化着精致的妆等着男雇主回来,范雨素看到了她的“摇尾乞怜”,也看到了她不用奋斗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夜深人静时,陪着别人家小孩睡觉的范雨素不知道自己独立生活的两个孩子睡眠如何。这种反衬渲染下,世态炎凉,价值追求的是非判断,都给读者一个留白。

文章放到了一个时代的背景之下,当然,她没有能力弄明白这个时代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如何客观、理性、辨证的去把握。她只叙述了时代带给她周遭的影响——范雨素的大女儿有两个同龄朋友,都没有上学。一个是因为公立学校不让上,打工学校师资不稳定、教学质量没法保障,索性节约钱不读了;一个小孩是因为黑户,无法取得学籍。范雨素的困苦遭遇是很容易对这些产生感同身受的酸楚感,却也没有办法弄清楚问题出在哪,只能发出“这倒霉催的教育部,谁定的这摧残农民工娃子的政策”的无奈慨叹。

范雨素在文中还“用墨如泼”的展现了北京皮村的富裕,是真正“一夜暴富”的土豪之富。用她的话说:“中国人都知道,京郊农民户户都是千万富翁,他们的房产老值钱了。”这句话,戳到了当下国民的痛点。

最后,范雨素用她和孩子生活在皮村里的“幸福”,对比了城中村、农村里的妇女和小孩的“悲惨”;用自己已是年薪九万白领的大女儿,对比了辍学打工孩子的生活。她将自己的“胜出”,归结为“有母亲在求告老天爷”。

范雨素有这样的认知,是在她阅尽人间无数后得出的经验。这也是当下阶层流动固化、上升渠道狭窄的现实中,人们常常爱归因的“真理”。

然而她忘了,她及家人命运的改变,恰恰是通过自己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奋斗而创造的。这犹如夹缝里拼命生长的小草,虽然艰难,但这是面对一切不公而想成长为大树的唯一途径!(曾凡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