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70后批评家的声音@后记

(2017-04-06 09:40:53)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70后批评家的声音@后记

未完成的工作(代后记)

                                                       周明全

     当编辑给我电话,请我看看校改样时,才恍惚记起,自己一部书稿即将下厂。出版新书的喜悦荡然无存——这是一本未完成的书稿,却这样“早产”,叫我情何以堪。

       2015年开始,应云南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蔡雯女士之邀,在《边疆文学·文艺评论》主持“青年批评家”栏目,每期推荐一位“70后”批评家,我自己每期对推荐的批评家进行访谈。2015年,杂志为双月刊,但2016年杂志改成月刊后,尤其到了9月,我工作调动,加之宝贝女儿开始上小学,各种忙乱。年底到新单位后,千头万绪的工作将我的时间分割支离破碎。工作、孩子,已经让我无法周全,至2016年年底,遂停下了对“70后”批评家的访谈。原计划将最主要的“70后”批评家全部采访完在结集出版,但刚好云南省评论家协会有套丛书,我在年初就早早地报了名,只能按当初的约定,将已经访谈完的稿子交上。而这遗憾,也只有待来日在补全。

       也许,遗憾是无法弥补的。生活本来就是充满各种未完成性和千奇百怪的遗憾,我们又能如何去弥补呢?

      自去年9月以来,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处于焦虑中,从未停歇。每天起床直到走入菜市场都在反复琢磨,应该买什么菜,如何做,我的宝贝闺女才喜欢吃。总以为,这辈子没有需要去取悦的人了,但自闺女上小学,我从老婆手中接过做饭的重任后,才猛然发现,这个世界,我活得很是可怜,每天都需要去取悦我七岁的宝贝女儿,而且还心甘情愿、乐此不彼。

       这半年来,我几乎没写下任何文字,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发现,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作品就是我的女儿,每天呵护她、陪伴她,就是世界最丰饶的文字。这一发现,也让我因没有写作产生的焦虑顿时云散。我是一个没有远大追求的小男人,相对于所谓的事业、成就,我更乐意在简单的、平凡的柴米油盐中,享受此时的世俗快乐。

      一度以来,我也喜欢呼朋唤友,在觥筹交错中畅谈天下大事,三天不喝一场,就怅然若失。而现在,每天最害怕的事就是有人约吃饭,最是憎恨那种无聊的应酬,把自己都灌翻了,等醒来,搜索所有记忆,却无从回忆去究竟是和谁喝的,为什么要喝?酒,现在已经很少喝了。唯一和过往无法切断的是抽烟,而且烟瘾越来越大。

       每天,最急切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回家。家里有我的宝贝女儿,家里有我期待的俗世的幸福。每天,只有宝贝女儿幸福地睡下,我才属于我自己。我才不再焦虑,我才能回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去。

       而阅读,成为了我除女儿外最重要的精神慰藉。

       这半年没有写下任何文章,也和我的阅读转向有关。近来,我的阅读全部转向了中国古典小说。这和我的工作有关——调任《大家》杂志后,每天都要看大量的稿件,我需要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给自己换换口味。当然,更多的或许是人道中年后的趣味转变吧。

       从刚开始的《唐前志怪辑释》,很艰难地边读边在手机上查生僻字,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缓慢地进入阅读状态,以及伴随期间阅读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源流》《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等一堆理论著作,我正一步一步走向宋前璀璨夺目的文言小说世界。六卷本的《唐五代传奇集》、四卷本的《全唐五代笔记》还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它们在召唤着我。我隐约地感觉到,中国小说的根,中国小说最伟大的传统,就在那一篇篇古朴抑或绚烂的先人的小说中。

       著名批评家、作家李敬泽先生在最近的一个访谈中,谈中国的文章之道,无论批评史还是文学史,大家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都是回到先秦,回到孔孟,回到老庄、《左传》《战国策》,再往下就是回到司马迁。为什么?因为他们确实有着巨大的原创性。同时,他们的力量在于混沌未开,像一片汪洋,后来的文章只能从里面取一勺。

或许,中国当下的小说创作,应该回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中去,从那里“取一勺”,接续上传统之血脉,开创出崭新之风貌。

       当然,我对传统小说的阅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着长久的未完成性,所幸,我正在阅读,还将阅读,但愿不要再空留遗憾。

       朋友朗生说,阅读就像生活,你必须在场。我深以为然。于我,无论是陪伴女儿,还是阅读,我将一直在场。

      当然,我的生活、我的成长,也有很多师友一直在场,一直给予我帮助和支持,有太多要感谢的人、有太多要表达的感激之情,却因为我的愚钝和羞愧而无法说出口,只有借这本仓促成书的后记,说一句:谢谢你们——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长、朋友。

                                                                           2017年3月28日下午于办公室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