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从潮流是危险的,要在文艺和商业间找平衡
作者:钱江晚报通讯员马正心
原载:《钱江晚报》2017年3月26日第A14版
“永远要以最严格的标准看待自己的作品” #她对青春写作者说#
不久前,蒋方舟与徐静蕾一场关于爱情、婚姻、女权的圆桌谈话,犀利的观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议论。
回到书桌前,谈起她过去一年的阅读、创作和文化观察,蒋方舟也回答得干脆利落。
蒋方舟说,过去一年的个人阅读史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俄罗斯文学。她读了托尔斯泰、契诃夫、别林斯基的经典,也读了与前苏联及俄罗斯文化密切相关的书,例如以赛亚·柏林的《苏联的心灵》和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一些作品。2016年她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来自俄罗斯哲学家、作家赫尔岑的《彼岸书》——这是一部以书信为体裁,关注俄罗斯和欧洲的命运的思想文献。蒋方舟的读后感很特别,她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失望,非常动人。”她也转引暮年时托翁对赫尔岑的评价:“(本书)让人为之叹服。我们的知识分子已经堕落到不能了解他的地步。他所期待的读者在未来。他越过现在这群人,向将来能够理解他的思想的人们讲述自己的思想。”
《彼岸书》创作于十九世纪中旬,也许,蒋方舟托翁说的“未来的人”的其中一个。
读罢春风悦读盛典60书单中,蒋方舟印象最深的书是《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和《科雷马故事》:两本书都与她2016年的阅读主题密切相关。
2016年,蒋方舟曾经告诉钱报记者,她的许多朋友与同伴都放弃了纸媒,放弃了文学创作,投入了新媒体和影视剧制作的怀抱。
2017年,她有了新的观察:身边的许多人都开始“内容变现”:专注于把自己的手艺、积累做成付费的内容;强调与粉丝群体的互动。
她觉得这样服从网络直播、点播之潮流的选择是危险的——至少对她自己来说——因为信息红利和知识红利无法持久,“内容变现”之后就很难进步了。
蒋方舟自己的选择,是在文艺和商业产品间找到平衡点。打通这两者的间隔,是她对自己现阶段的创作的期望。她认为自己的写作还没有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常会焦虑,得咬牙坚持。
对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仍坚持着文学创作的年青人,她的鼓励很动人:“不要因为大众的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营销号自媒体降低了文字水准,获得读者的掌声越来越容易,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永远要以最严格的标准看待自己的作品。”

关注《好看评论》微信公众号请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