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投稿那点事儿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自从选择了做一个文人,投稿便像空气、阳光一样如影随形。真正学习写作并向报刊杂志大量投稿,是从20多年前我还在昭通卫校读书期间开始的。
那时的投稿范围极其狭窄,无非是《昭通报》《滇池》《中国校园文学》《青年与社会》等少数在学校报刊阅览室里能查阅到投稿地址的刊物。那年头电脑是稀罕物,投稿全是手抄稿,衣服可以穿得很邋遢,但稿件却不容一丝污秽,虽不像古人得沐浴更衣焚香,但至少手是要洗干净的,铺开方格稿子,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誉写,有时抄错一个字,整篇都得作废,末了还要在文稿后面加上一句“请予斧正,乞盼佳音!”之类的话语以示其态度极为端正和虔诚。学生时代没钱,邮资都是从生活费里抠出来的,因此对于每一次投稿都极为慎重,稿件反复修改,信封上的地址也反复核对,生怕有一点疏忽遗漏。
从爱好文学起,最为崇拜的职业就是编辑和记者,前者手里掌握着每一篇稿子的生杀大权,后者写的稿子都是订单生产不愁销路。那时大多数编辑对作者也极其认真负责。印象中,九十年代中后期《昭通报》有一个叫陈丽的副刊编辑,我投的文学稿件,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她编辑的,即便没有刊用的稿件,她也回信指出稿件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写些鼓励的话语,一个市级党报的编辑对一个还是学生的文学爱好者的关爱,足以点燃我内心对文学梦想的坚持与追逐。
后来参加工作,电脑走进了寻常人家,投稿就变得省事了,一封电子邮件,可以天南海北到处乱投,一稿多投、群发邮件成了很多作者的家常便饭。但在方便之余,垃圾邮件也充斥着报刊的投稿邮箱,编辑也是人,每天面对邮箱里数以百计的稿件,特别是花大量的时间去看一些质量低劣、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的稿件,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于是有的刊物如《北京文学》,选择了只收纸质稿件,不收电子邮件,因为纸质的要邮费,成本较电子邮件高,投递也更麻烦,因此作者会更加认真的对待投稿。还有的刊物编辑选择了向熟人、向有名气的作者约稿,很少看公共邮箱,于是普通作者与编者之间的交流少了,更收不到退稿信了,有一些作者也就搞不明白自己的稿件到底在哪些方面不足,应该怎么提高。对于没什么名气的普通写作者来说,写稿是件艰难的事,而发表就成了痛苦的事了。发稿难,这是文朋诗友们谈论得最多的事。很多初学写作者都是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该怎样投稿,怎样才能提高命中率。
2016年下半年,机缘巧合,我调到省文联工作,参与了一份文艺评论杂志的编辑工作,第一次零距离的接触编辑这一行业,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深有体会,也看到了公共投稿邮箱里那些自由投稿者的深切厚望和期盼,于是今天站在一个新手编辑的角度,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投稿经历,想和朋友们聊聊投稿那点事儿。希望能对初学写作者有所帮助和启发,如果您是名家或老司机,此文对你就没什么用了。
一是质量为王才是正道,别老想着和编辑交朋友,上人情稿。一份刊物如果长期大量发人情稿,那它离死就不远了;一个编辑老发人情稿,那他在编辑部呆的时间也就不会长了。质量是一份刊物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选有质量的好稿是一个编辑最根本的工作职责和职业操守。诚然,在同等质量下,编辑肯定会优先发熟人或名气大的作者的稿件,但前提是你的作品必须要达到“在同等质量下”,人情牌才有效(除非你是领导,有行政命令权)。如果真把编辑当朋友,就别用次稿劣稿去为难朋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曾到处找各种文学刊物编辑的QQ、微信,想方设法的去联系编辑,希望能和他们交上朋友,心想这样上稿会不会容易一些,但结果证明这种想法是错的。2016年,我在《小说月刊》《时代文学》《检察日报》等省级以上刊物发的20余篇文学作品,全是自由投稿到杂志公共邮箱的,反而加了编辑QQ的那些刊物,一篇没发。因此建议朋友们,与其把心思放在如何加编辑QQ、交朋友上,不如多把心思放在创作上,提高自己文章的质量方为上策。
二是尊重编辑从尊重自己的作品开始。每天打开杂志的投稿邮箱,都会看到很多新投来的稿件,作为一个投稿多年也碰壁多年的作者,我能理解作者想发表的急切心情,但如果你创作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去认真的对待,你认为编辑又会去认真看吗?很多稿件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编辑看到这样的稿件心里是不会太舒服的,至少说明作者是不认真的。文章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但如果连错别字都不认真校对就拿来投稿,那就是态度问题了,这样的稿子想发表,难!去年我在《散文百家》上发了两篇散文,责任编辑王俊静老师把她修改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用红色标注出来,传给了我,看后顿感无地自容,从那以后,凡是一篇文章写完后,我都要放上几天,从内容的修改到错别字的校对,要反复进行好几次,直到自己很满意了,才投出去,这是对自己作品的尊重,也是对编辑最起码的尊重。
三是投稿前一定要了解所投杂志的用稿风格。在我们文艺评论杂志的投稿邮箱里,经常都会收到一些作者投来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对于这样的邮件,让人感到无语,至少说明这些作者根本就没有看过这本刊物,或者是一次性群发给几十家刊物。建议作者在投稿前,至少应该认真看一期杂志,看它的栏目设置、文章体裁、篇幅长短、用稿风格等基本要素,找到与自己文章契合度高的杂志去投,这样更容易上。如《读者》《意林》这些畅销刊物,注重的是有故事情节、有生活哲理的文章,抒情散文类的文章就很难上。
四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一篇稿子某个刊物不用,并不一定代表你的文章不好,也可能是稿件的内容和这个刊物的用稿风格不同,换一家刊物试试,也许就中了。在市级刊物上发不了的文章,也许在某个省级刊物上就能发;在省级刊物上发不了的也许在国家级刊物上能发。每个编辑的喜好不同、每家刊物的用稿风格不同,东方不亮不等于西方也不亮。去年我的小小说《爱心墙》写出来后,自己也没什么信心,就投了一家市级刊物,没被采用,随后也没抱什么希望投到了山东省作协主办的《时代文学》的公共邮箱,这是一本名气较大的杂志,上面的作品经常被《小说选刊》选载,对于我这样的无名小辈,能上的几率小之又小,纯粹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随后就收到了责任编辑的用稿电话,放在了2017年第1期的栏目头条,并推荐上了杂志封面,发表后又被2017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选载了。但在这里还是要建议朋友们,向多家杂志投稿最好做一个投稿登记表,上一家刊物一两个月没有消息了(具体审稿周期每家不同),再投下一家,避免一稿多投。
五是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写作和投稿是需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的,有的作者三五个月不上稿,写作就没兴趣了,有的作者甚至就自动放弃了。马云有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却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很多作者投了几次不用,就心灰意冷了,谁知道成功会不会就在下一次呢?昭通夏天敏老师就是锲而不舍的榜样,有一次我在微信上说自己不是写小说的料,他给我留言说,没有人天生就是这块料,关键是能不能坚持写下去。查阅他的经历,让人很感动,无论生活、工作处境如何,他都从没有放弃阅读和写作,默默地坚持了几十年,终于凭《好大一对羊》一炮走红,声名远播。试想,如果当初投稿反复被拒就放弃了,能有今天的成就吗?鉴于此,建议作者根据自己的文章风格,选择一部分刊物作为固定的投稿刊物,长期坚持投,时间长了,编辑对你的名字熟悉了,在稿件质量没问题的情况下,上的机会就大了。记住一句话,用不用是编辑的事,写不写是你自己的事,干好自己的事(因为这是你的爱好),把发表的事交给编辑吧(因为你无法掌控)。
六是关于电子邮箱投稿应注意的几个小问题。第一,现在投稿都是电子邮件,但每个人的邮箱昵称五花八门,编辑很难记住。建议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投稿邮箱昵称改为实名,最好再加上省份(如我的投稿邮箱昵称为:云南·万吉星),这样坚持长期向固定的刊物投稿,时间长了,编辑也许就记住了你的名字,一般刊物编辑是喜欢用熟悉的老作者的稿件的,在大量的自由来稿中,你出头的机会就多一些,至少编辑不会把你的邮件当作垃圾邮件的。第二,要在邮件标题上下功夫。有的作者投稿邮件的标题杂、乱、冗长、主题不突出,看得人眼花缭乱,不注意还以为是广告邮件或是垃圾邮件,可能都不会打开看,白费了你一番苦心。为此,建议大家在投稿时邮件的主题一定要简明扼要又保证基本要素齐全,如“原创首发:乡村的味道(散文3500字)”,既有文章的标题,又注明了体裁和字数,在前面加上“原创首发”是因为,很多刊物都喜欢收一手稿,这和人们都喜欢第一次是一个道理。第三,电子邮件投稿,先把内容粘贴在邮箱正文里(当然篇幅过长的文章不需要),再通过附件上传一份,若只传附件,有的编辑也许嫌麻烦不下载,或下载了打不开,像《小说月刊》等刊物是特别要求不要用附件方式投稿的。特别强调在文章最后一定要注明联系地址、电话、QQ等信息,方便编辑联系作者修改稿件或发放稿费寄送样刊。有的稿件基本达到发稿要求,但有些地方需要修改完善,若编辑联系不上作者,可能就摆下来了。
七是从小到大,不要老想着一嘴吃成个胖子。前两年,我自己的心气也很高,每写一篇作品,首先想到的就是投《人民文学》《诗刊》《十月》等知名大刊,老想着一鸣惊人,可没有后面千百次的鸣,哪来那惊人的一鸣?经过无数次的碰壁,痛定思痛,终于看清了自己,你就是一个卖白菜的,为何要操白粉的心?后来淡定了,想通了,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县级文联的内刊发表也是对自己创作的一种认可,因此大刊我敢投,县级内刊能发表我也感恩编辑的知遇之恩,每个名家都是从小做大,从低做高,从地州走向全省、再走向全国的。省级刊物发不了,那就发市级刊物,市级也发不了,那就发县级内刊吧,量变一定会发生质变,当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在一定范围内自然就有了点小名气,然后再投上一级刊物的时候,发起来就会容易一点,逐步的由下往上走,打牢基础,当在某一个档次你上不去的时候,说明你下一个档次的基础还打得不牢。
八是说几句关于作者简介的题外话。在投稿时,很多刊物都会要求作者附上个人简介,这样方便编辑了解作者的一些基本创作情况。但有的作者为了增加自己的分量,就会把个人简介写得很长很花哨,洋洋洒洒一大篇,甚至冠以著名作家等头衔,仿佛简介写得越多吹得越大越能增加自己上稿的机会似的,其实不然,中国有名的刊物就那么几本,如果你真有名气,经常上大刊,人家一看你的名字就知道了,用不着吹;如果你没名气,你就把牛吹上天也没人知道你是谁,反而适得其反,让人心生厌恶。其实个人简介只要简单说明一下年龄(有的刊物如《青年文学》对作者年龄有一个大体的限制的)、地域、发表作品的代表性重要刊物(不需要太多,列举三五份重要的即可)、出版的作品、获得的重要奖项等即可,一般最好能控制在100字左右最好。
以上是个人一孔之见和一些切身体会,仅供新手参考,老司机勿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