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3,588
  • 关注人气:2,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  墨 :王安忆坚守的心灵故乡

(2017-02-17 16:18:47)
标签:

文化

荆墨

王安忆坚守的心灵故乡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类: 自由典藏
荆 <wbr> <wbr>墨 <wbr>:王安忆坚守的心灵故乡


王安忆坚守的心灵故乡


□作者:荆    墨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17日第7版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是喧闹和华丽做成的;而在《王安忆的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中,她的上海还原到生活常态的本真,是弄堂的寻常人家。

  王安忆把生活在上海作为一种幸运。她在《物质世界》一文中,写上海是个物质的世界,倘没有抵抗力,是容易沉沦的。上海的女性在历来的文艺作品里,往往被描绘成软弱的动物,无奈于环境、遭际,最终落入悲惨的命运。可她们对物质主义有极大的承受力。她们潜在城市的内里,波澜不惊向前涌动,维持着生活的最常规。貌似平庸,其实却藏着很深的见识,历练成的涵养,读来让人印象深刻。

  在代序《南陌复东阡》一文中,王安忆写道:“身在其中的城市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生活覆盖着,无论怎样拉开了距离,站在制高点,其实看来看去看到的,还是自己的内心。它的外部的光华,总有一些熟腻的庸俗气,还有一些戚容,这都是生活胭染的。”我想,上海之于王安忆的意义,绝非“故乡”一词可以概括,也并非一个写作资源可以解释。这个城市复杂的历史和传奇色彩以及她在中国大背景之中的独特性,和王安忆形之于文的姿态,似乎正构成为一个颇可玩味的互文关系。

  上海的海派文化氛围,是王安忆作品中最优雅、最有色彩的一些风景。她在《永不庸俗》中,分析现在文化市场为追求最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味,“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写作者迅速产生,壅塞了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披上一件轻薄亮丽的外衣。上世纪30年代的“摩登上海”又登上舞台,靡丽的声音不绝于耳,“而我情不自禁地,要在其中追寻鲁迅先生的身影”,因为有了他,“30年代”便不只是摩登、风月、夜夜笙歌,还有铁流、呐喊、堡垒。这让我们读到了王安忆身上浓厚的人文情怀。

  在《遍地民工》中,王安忆写上海四处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空气中挟裹着他们的汗气和异乡的口音。“每日中午,不知哪一幢楼上,会响起金属的敲击声,因是居高处,传得很远。听多了,便听出那敲击有拍点,什么拍点?是某个人家乡的小调,快书,或是大鼓。”

  读完这本独具韵味的书,不禁感慨,王安忆靠着刻苦与韧性,在文坛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晴空,就像上海这个城市。她说:“上海总给人奢靡的印象,岂知它在浮油之下的钢筋铁骨,要不,这混凝土世界靠什么支撑起的?在这个坚硬世界里的人,必有着正直的性格,否则,就真要沉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