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怎样从读名人到写名人

(2017-02-05 12:50:33)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我怎样从读名人到写名人

  我怎样从读名人到写名人
                                           ——答天津电台记者问(续)

[转载]我怎样从读名人到写名人

[转载]我怎样从读名人到写名人

       问:杜老师您好,新书《光环的背后:我与名人》被冯骥才老师评价为是您所有书中最好的一本。您自己感觉怎么样?

      答:大冯对我新书的称赞,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与它精美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有关,的确,这本书体现了三联图书的一貫风格:高雅,大气,有文化味。我个人也觉得这是我迄今出版的七本书中,最好的一本。因为,第一,从发展的角度说,写作,与艺术创作一样,应当是越写越好,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如果越写越差,那就干脆别写了。第二,遇上了一个好的出版社。以前为我出书的出版社也很好,但三联不同。我对三联仰慕忋久,从未奢望能在三联出书。忽然有一天,我收到一个电子邮件,说我是三联书店的编辑龚黔兰,看过你的《焦点大冯》《独家星闻》《名人还有光环吗》,很喜欢。你手头有没有新的书稿?我们可以商量合作事宜。这个邮件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以前出书,都是我找出版社,这次却是出版社找我,况且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名社!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我与龚编辑素不相识,她是从哪儿找听到我的邮箱网址的呢?当时,我正在筹划一本新书,书稿和图片均已整理完成,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出版了这本《光环的背后:我与名人》。

 

[转载]我怎样从读名人到写名人

[转载]我怎样从读名人到写名人

      问:很多人认识您是您采写名人故事,您最早是从事哪方面工作?如何走上记者道路的?什么时候开始采写名人?

      答:我的写作生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我在天津工艺美院毕业后留校,先后在设计部、院办和研究室工作,编辑出版过院刊《工业美术》。小时候我比较好静,别的孩子到胡同踢球打蛋去了,我却喜躲在屋里看书,当然是从小人书开始,然后读些中外小说、散文之类,如《林海雪原》《苦菜花》《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集》和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等,当然还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应当说,我后来写文章主要得益于对散文和美学理论的偏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王朝闻的美学著述,刘白羽的《红玛瑙集》、杨朔的《荔枝蜜》、秦牧的《艺海拾贝》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写作观念和文风。当年最大的理想是当作家。于是开始尝试给报刊投稿。我的“处女作”是1974年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版的影评《潘冬子,革命小英雄》。见报之前,时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的李夫“召见”了我,对我这篇三千多字的文章表示赞赏。此后,我便成了天津日报的影评作者。1984年,李夫创办今晚报时,将我调入今晚报社,成为一名文化记者。

      我写名人明星,在进入报社之前就开始了。当时,市文联有一本期刊杂志《剧坛》,主编路工是从天津日报文艺部调过去的,她对我比较熟悉,便经常向我约稿。我发表在《剧坛》的第一篇文章是记述三十年代影星严斐的《甘当配角六十年》。以后又写过几篇采访本市知名作曲家、舞台美术家的文章。可以说,这段经历为我在今晚报采访文化名人无意中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有趣的是,我当年最崇拜的名人,在我当记者后竟产生了某种联系。如经王朝闻先生的研究生推荐,我曾数度登门造访,撰写了报告文学《寻美者——记美学家王朝闻》,后被王先生收入《王朝闻学术思想论集》中;1990年前后,我参加了《南方周末》“人物特写征文大赛”,连续两年获得大赛一等奖,而大赛评委会主任便是我所崇拜的散文大家秦牧。

[转载]我怎样从读名人到写名人

      问:采访这些家喻户晓的名人可以说最难的就是创新,内容太敏感了容易让被访者回避甚至反感,老生常谈又了无新意,读者不爱看。怎样使每篇稿子从选材角度到写作手法上都有一定特色?

      答:大冯曾对我的名人访谈文章有过这样的评价:”应该说,他坚守着一种人物采写的文化风格,这风格就是注重人物刻画,思想开掘以及美文”。我觉得这是大冯对我的过奖,却是我始终追求的境界。的确,人物访谈因篇幅较长,为作者提供了一种深化和延伸主题的可能性,所以不仅要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还要生动鲜活,有可读性,能吸引读者看下去。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力求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借鉴文学的手法,注重人物外貌、心理和细节的描写,用简洁流畅生动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画面感,现场感,一句话,努力讲好名人的故事。

      如王刚,被称为“和珅专业户”,其实,生活中的他与电视剧中的他是完全不同的,他正真、豪爽,好静,是个完美主义者,更喜欢悲剧而不是喜剧。他嗜酒如命,酒量大得惊人。所以,我采写他的一篇文章就是从他与酒的故事开始的:写他如何与一个日本人小林斗酒,20分钟内,每人一瓶茅台下肚,小林一头扎到桌底,翻了白眼,他则起身哈哈大笑:”瞧,日本人趴下了,中国人还站着呢!“这样一个人,怎能与大奸臣画上等号呢?我想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读者:一个好演员在塑造与自己反差极大的角色时,要付出巨大心血、要有深厚的表演功力做支撑。

      还有电视剧《围城》的编剧沙叶新,采访时他递我一张名片,上面画着沙先生的漫画像,从他口中引出一段独白“我,沙叶新,上海人艺院长——暂时的;剧作家——永久的;某某委员,某某理事,某某教授,某某顾问——都是挂名的。”于是,我的文章就从他的名片写起,一下就凸现了人物个性的幽默、开朗、豁达,让读者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再写他对钱钟书先生名著的演绎过程。

      有些被访者本身的故事就颇富传奇色彩,这是记者最愿意采写的题材。例如新加坡画家程亚杰先后到日本、前苏联和奥地利求学、奋斗、成名,又因成功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画像而受邀定居新加坡的经历,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对年轻人很有启发和励志作用,我就用讲故事的形式,写出了《程亚杰:一个艺术“朝圣者”的传奇》。

      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在叙事手法上,我尽量采用多种方式,如白描式、对话式、自述式、新闻背景+对话等,令每篇文章都给人不同的新鲜的感受。

      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微小力量,除了名人,您对生活当中那些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小人物有兴趣吗?

      答:的确,名人,明星,公众人物,是任何时代和国家普罗大众关注的焦点,但这并不排除我们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或者说草根阶层的关注。很多时候,做出最惊世骇俗举动、从而也最震撼人们心灵的,恰恰是这些“小人物”。他们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平面和电视媒体上。我相信,如果有机会写他们,我同样会满怀兴趣,满怀激情,写出有声有色的文章。只不过,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长期的文化记者职业限制了我的采写范围。这也是一件无奈的事。

      问:这么多年的一线工作给您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最大的困扰是什么?

      答:到今年十月,我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已整整三十年。三十年来,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在平面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记录了新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事件,除了在今晚报上发表外,还结集成书,使读者对名人明星有更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如果从感受上说收获,我认为一个人最大幸福是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与事业、工作、职业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最重要的因素除了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之外,就是机遇了,而遇上一位或几位赏识你的领导,是最大的机遇。

      说到困扰,每个人都有困扰,我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扰,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和情绪。但我是一个比较宽容和超脱的人,慢慢地找到了一种化解困扰的方式和能力。所以到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困扰能打倒我了。

      问:除了写作您还有哪些兴趣爱好,接下来还有什么规划?

      答:除了写作,我还喜欢绘画、攝影和旅行。绘画是我曾经的专业,摄影是我从年轻时就擅长的,当时,我有一台德国老式像机,能拍6乘9的片子,特别适合拍合影。我自己拍、自己冲洗、放大。没有暗室,就钻到自家床铺底下冲洗胶卷,用自制的印相机印片、显影、定影、用清水浸泡,然后贴在擦净的玻璃上,风干后揭下来,一张张黑白照片便出炉了。直到现在,工艺美院的老校友们收集当年的老照片时,还会找到我。可惜的是,我的大量照片都随着多次搬迁而散失了。

我喜欢旅行,但由于工作较忙,只在因公出差时顺便“旅游”了欧、美、澳一些国家,《驿动的音画》一书中所收入的,就是我在这些国家出差时写下的见闻和思考。所以,我想有时间,一定要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外之旅,感受斑斓多彩的异域风情,尤其是神往已久的埃及、希腊、印度等文明古国,以及俄罗斯等。

      接下来,我会将精力集中到写书上,目前已有若干个选题,其中包括我即将动手写作的一位艺术家专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