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建忠: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

(2017-01-25 11:56:59)
标签:

文化

刘建忠

从放牛娃到记者

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

昭通日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刘建忠: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

从放牛娃到记者——
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

作者 : 刘建忠     原载:《昭通日报》2017年1月25日第4版

 

http://dubao.ztnews.net/dubao/ztrb/res/1/1/2017-01/25/04/res01_attpic_brief.jpg

       

      刘建忠,男,笔名云河,1970年出生于河北省康保县一个贫困小山村。放过牛,卖过炭,打过工,是通过写作改变命运的昭通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刘建忠1990年12月入伍,1997年从北京军区获准调动,只身一人来到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2000年脱去军装,转业到昭通日报社工作,现任昭通日报社记者部主任。云南省报纸副刊协会理事,昭通市作家协会理事。

     

      刘建忠的文字短小精悍,真挚感人,富有哲理。多篇作品被《军旅青春文库》《班排长手记》《正能量阅读》等丛书收录。1993年从事写作迄今为止,已在《人民日报》《半月谈》《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新民晚报》《云南日报》《散文百家》《辽宁青年》《思维与智慧》《喜剧世界》《边疆文学》《滇池》《小小说选刊》《小小说家》等全国近百家报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150余万字。 80多篇荣获国家、省、市级新闻奖、文学奖,其中文学奖曾获中国地市报副刊好作品二等奖、全国第四届武警文艺奖二等奖、云南省第三届杂文奖一等奖、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和昭通市第三届政府文学奖(散文类)一等奖等。去年5月,其创作的小小说《春花的婚事》发表于新媒体“今日头条”网,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评,并创下了个人作品130多万人次点击率的纪录。著有散文集《永远的红纱巾》《行走在文字边缘》等。

      说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这个话题似乎有点功利,但事实上,我的写作经历就是如此。坎坎坷坷走过这么多年,我能够在全国各地上百家报刊发表数千篇文章,并且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我从20多年前的一个放牛娃,成长为部队的一名新闻干事;又从部队的新闻干事成长为今天的一名报社专职记者,千言万语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是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

写作,让我学会了坚持

      纵观古今,大凡获得成功的人,无不与坚持有关。奥运赛场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体育健儿光环罩顶,却想不到他们在赛场下无数次艰苦重复的锻炼和永不放弃的“坚持”。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写作。能够认字的时候,就天天嚷嚷着让父亲给我买书。我出生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还特别贫困。在肚皮都填不饱的情况下,我要买书就是一种比较奢侈的想法。但为了我能看到书,开明的父亲还是满足了我的要求。后来,我的阅读量越来越大,想买的书也越来越多。实在没钱买,我就到街上捡破烂换钱,然后再去买书。再后来,随着我对阅读的坚持,渐渐地便滋生了写作的欲望。我开始给我们家乡的《张家口日报》投稿。然而,稿子写了上百篇,投出去上百次,仍然是泥牛入海,杳无回音。

      坚持,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多机遇和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就成为人生的重要课题。如果对一切都浅尝辄止,缺少耐性与坚持,甚至轻言放弃,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挑战也会成为一次打击。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常常隔着一道“门槛”,你迈过去,那就是“门”;迈不过去,就成了一道“槛”。写作,让我学会了对一件事情的坚持。我想,只要不放弃、不抛弃,一定会有机会,不过,这样的机会还真的来了。

      有一天,大队送信的小伙子突然出现在我家的院子里,老远就喊:“刘建忠,你的信。报社来的!”那一瞬间,我太激动了,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能把自己的名字印在报纸上变成铅字,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渴望和兴奋的事情。我甚至有点热血沸腾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跌跌撞撞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的,迫不及待一把就接过了这封信。然而,当我打开信的时候,我失望了,原来是一封退稿信。但我失望没有绝望,因为这封信是报社的老总给我写的。信中大致的意思是说,你的来稿我们都收到了,为你的坚持和勤奋而感动,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写,总有一天会被刊登的。

      文章虽然没发表,但报社老总的这句话着实鼓舞了我,激励了我,让我没有放弃对写作的坚持,没有放弃对梦想的坚持。

      中学毕业后,仍然是因为贫穷,我无力进入更高的学府,就和同村的孩子们到北京去打工。那时候,我每天只能够挣5块钱。我不敢买更好的饭菜,就用馒头蘸酱油过日子。但即使是在这种忍饥挨饿、忍辱负重的窘境下,我依然没有放弃对写作的坚持。我在忍受一种胃口折磨的同时,开始拼命读书去满足另外一种“胃口”。

      我常常是拖着像霜打茄子般绵软的身子,从工地上回来,胡乱地往嘴里塞几个用酱油蘸过的馒头,然后,又强打精神走向工地附近的那家小书店。记得有一次,我到书店看到一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看定价25元,正好是我5天的工钱,如果我买它,除了忍受挨饿的痛苦,还得多干好几天。但不买,我实在舍不得。两种胃口在腹中进行激战。最后,我还是一咬牙买了书。

      每次买书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既痛苦又幸福的折磨。我读的书,随着馒头蘸酱油日子的渐长而逐渐增多,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除了在工地上拼命干活以此来证明我是个好小工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别人休息时,我躲在工地那堆建筑材料旁拼命地读书、写作。多少次,我蹲在昏黄的灯光下,为《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那种生活在地层却与命运挑战、坚强不屈的精神而感动得泪流满面,我觉得那时的我不是我,而是孙少平。

      因为爱好写作的原因,1990年12月,我告别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光荣入伍,走进了山西的一座军营,并从此真正地走上了写作这条充满了艰辛也充满着神圣的道路。

      所以说,坚持两个字做好了真的不易。有的人因为坚持而获得了成功,有的人因为放弃而品尝了失败。执着于一件事情,坚持一天两天,甚至一年两年,也许可以做到。但是,经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去做,就不见得人人都能够做到了。有句话说,谁笑到最后,谁就是那个成功的人。骆驼走得慢,但它们却走到了目的地。

      我想,我应该就是那匹在沙漠中负重前行的骆驼。

写作,让我收获了爱情

      写作,不但锻造了我坚持的品格和精神,也让我因此而收获了幸福和爱情。

      1990年12月,到部队当兵之后,我更是死心塌地迷恋上了写作。而且,更重要的是搞新闻工作的领导说,如果连队哪个战士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成绩突出,那么就先立功并会调入机关从事专职写作。于是,会写的不会写的兵们不少人都拿起了笔,而且走火入魔地在阡陌纵横的方格间涂抹。作为一个新兵蛋子,我获得了指导员的特批,每周都有两天的写作时间,这让那些当了几年的老兵横竖瞅着都不顺眼。他们开始在明里暗里地“修理”我,甚至还被他们粗心地突然忽略了人格与尊严,忽略了带兵的终极目的而随心所欲过。但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写作,我向连队指导员申请到炊事班负责喂猪。白天忙于工作,晚上我拼命读书和写作。后来,我的稿子终于发表了,但不幸的是,因为我的心思都用在了写作上,连队的猪却被我喂死了三头。为此,我被司务长骂了个“狗血淋头”。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在失望中沉沦是绝望,在失望中崛起是希望。在经历了一个个青灯黄卷伏案苦读的白天与夜晚,在经历了一次次退稿的失落与怅然之后,我没有退缩,而是让灵魂在被迫的放逐中重新聚合起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激情。我终于把一篇篇饱蘸着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像小鸟一样放飞在了全国各地报刊上。更让我感动的是,我的一篇散文发表在一家杂志上,引起了全国各地不少读者的关注。我收到全国各地上千封读者来信,这些时下被称作是“粉丝”的读者和我一起交流,一起谈写作感受,有的还暧昧地向我表达了她们的好感,甚至有的还在信中夹寄了她们的靓照,寄来了钱。

      而就在此时,我认识我的妻子。那时候她在云南昭通的一所乡下小学做民办教师。她被我的文章感动,和我书来信往,在经过了三年相思和苦恋之后我们终于喜结良缘。1997年,我凭着发表在全国各地上百家报刊发表的上百篇文章,从北京军区获准调动。告别了条件优越的老部队和我的战友,我只身一人来到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完成了这次跨军、跨兵种的调动,也完成了一次收获爱情和幸福的调动。我清楚地记住了我调动的那个时间:1997年11月6日。而就在两天之后,我的儿子来到了这个世界。我没有想到后来的11月8日竟然会成为我国的“记者节”。2000年,我从部队转业到报社做了记者,每年我过记者节的同时,也在给儿子过生日。

      这,大概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注定。

写作,让我走向了成功

      有人说,成功不容易,成功的路上很拥挤。其实,仔细想一想,并不是这样。成功的路上其实不拥挤,因为最后走向成功的人真的不多。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于机会是看不见,后来看见了又看不起,再后来看得起又看不懂,最后看懂了就来不及了。也有一些人好像是懂了,也试过了,结果是失败了,其实他们就是因为缺少了一份坚持。

      2000年12月,我从武警昭通支队转业到昭通日报社工作,同样,我也是凭着自己发表在报刊上那一大摞文章,圆了自己多年来的“记者梦”。

      我总在想,在写作上,我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但写作,让我找到了走向成功的路。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我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我总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争创好的业绩。除完成好版面编辑任务之外,我每年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深入基层采访,写出了一大批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我曾冒着高寒缺氧的危险,采访过累死在扶贫一线的乡镇干部钟明斌;我曾心怀感动和崇敬,采访过为保护公款勇斗歹徒壮烈牺牲的大关加油站站长刘远芬;我曾不畏艰辛和劳累,采访过常年坚守大山深处用代课金办学的山村教师卢正权……这些报道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广大读者的好评。我的报道沾满了泥土和汗水,甚至还因此得了一个为民代言的称呼——“平民记者”。

      成为专职记者后,我每年在《昭通日报》的发稿量有五六百篇,平均每天的报纸要发两篇。我买房子从银行的贷款都是用稿费还清的。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我勤奋笔耕,累计获得国家、省级新闻奖90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38项。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今日昭通效率”,我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新闻价值,及时采访撰写了深度报道《“今日昭通效率”引凤入巢》,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2009年,我采写的通讯《缉毒站:行走在刀尖上的英雄团队》获得云南禁毒防艾好新闻二等奖;2010年,我采写的通讯《一群巧家农民和他们的“电影梦”》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一等奖、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2012年12月,“世界末日”谣言甚嚣尘上,一时间在社会上被炒得沸沸扬扬。我及时抓住这一新闻事件,撰写了时评《让“末日”谣言成为谣言“末日”》,在第一时间发出了媒体自己的声音,获得了云南新闻奖二等奖。2006年,我撰写的《“纠正错案”也是法制的一种进步》获第32届云南省新闻一等奖;《有一种坚守叫“三江口”》获云南省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你若敢生我就敢死”折射了什么》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好新闻二等奖;《“学习讲话精神,做好媒体‘三度’”》获得云南省新闻论文一等奖。这个期间,在干好本职的同时,我还创作了160多篇随笔、杂文、散文等,分别被《半月谈》《中国新闻出版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电视报》《健康报》《云南日报》《浙江日报》《散文百家》《边疆文学》《延河》《小小说选刊》《长城文艺》等近百家报刊刊用。

      我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各级组织的认可,转业到报社15年来,我履职考核年年被评为“优秀”。2002年以来,连续三次被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两会”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2009年3月,被评为“昭通市首届爱岗敬业道德模范”;2012年11月,被市委宣传部表彰为彝良“9·7”抗震救灾新闻宣传先进个人;2014年11月,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8·03”抗震救灾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你若盛开,芬芳自来。我相信,努力拼打就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很多事情都会被匆匆流逝的光阴冲淡,但岁月留给人的积淀却是一笔财富。如今,我已是迈向知天命的年龄,鬓边白发,眼角细纹,写着岁月的沧桑,也镌刻着生活的丰富。我知道,我的日子之所以过得充盈而深刻,都缘于我的那些文字,这些文字将一直会住在我的心房,温暖我所有的苍凉。

      我总是相信,坚持,是一种品格,更是获得成功的一种方式。比如,对青春的坚持,只要充满激情与活力,即使暮年我们也会拥有一颗不老童心;对爱情的坚持,哪怕饱尝分离与相思,也会拥有聚首的幸福与甜蜜;对事业的坚持,纵然碰得头破血流,也会拥有别人感受不到的成功与愉悦。由是,写作就更需要有一种坚持的定力和勇气,对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坚持了,即使由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归于失败。但活着与死去,我们都将无悔!

刘建忠:写作,改变了我的命运

关注《好看评论》微信公众号请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