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经典阅读|读书是一种生活
(2016-12-31 14:11:50)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时代的畸形发展正在摧毁人们的阅读。全世界的情况都一样,不分东方西方,不分社会制度。有资料说,在美国,一个成年人每年只花99小时读书,而看电视的时间是1460个小时。于是有识之士惊呼:美国将会成为一个白痴的国家。中国前几年有过一个统计,在识字者图书阅读人群中,中国人每人每年平均读书不足5本。如果还包括通俗杂志和一些考试教科书,中国人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肯定比美国人还少。我们可以想想我们自己,究竟花了多少时间捧起书本阅读?我们年轻的一代每天又有多少时间是在电脑上、手机上、网吧里?只要统计一下,这将是一个悲惨的、令人绝望的数字。2009年10月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我去了,得到的信息依然是使人沮丧的:读书这样一种人类古老而优雅的生活方式,正在飞速远去。在开幕式上德国总理默克尔说,书在网络时代的确遇到了麻烦。但她说作为一个东德人,她认为书很重要,当年有许多人悄悄把书从西方带到东德来,在庆祝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她认为书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书籍传播的政治性被她突出。但她说的是对的,书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太重要了。
英国诗人汤玛斯在一首叫《时代》的诗中这么写道:“这样的时代,智者并不沉默/只是被无尽的嘈杂声/窒息了。于是退避于/那些无人阅读的书。”书籍是何等重要,而读书和写作是一对连体婴儿,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些人喜欢嘈杂和喧嚣,这是一种选择。如果稍微放低一点人生的标准,一个人很容易投入到嘈杂和喧嚣中,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放纵自己。而读书和写作,却是一种人生的收敛,是要把心猿意马收回到那个比较规矩、比较智慧、比较健康、比较向上、比较向善的模子里去,同时也是一种躲避这个时代伤害自己的保护措施。
不读书的民族肯定是一个白痴民族,不读书的人也是一个白痴。书永远是让人聪明的东西,它会让你宽阔,人生的经验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在书本中也可以获得。好书是为倾听者而存在的,书是从远古传来的智慧的潮汐。卡夫卡说:书是挥舞着对付内心世界冰封的大海的斧头。的确是这样,书有着这样的力量,像一把斧头,把我们内心的许多东西,被冻结的、蛰伏的许多东西砸碎、唤醒,使我们重新获得活力,解放自己,扬起波涛,迎风怒吼,深沉歌唱。
我说的读书不是指一般的阅读,不是指阅读报纸和通俗读物,是指好书,那些能影响我们心灵的书。阅读是一种趣味,高雅的趣味是通过高雅的书培养的。低俗的趣味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阅读。那些取悦人的、没有思想和内涵的文字,正在一个商品社会成为主流。好的书是阅读者并不多的书,而且往往是不合时宜的书。我对流行的东西抱有天生的抵制,这是一个读书人的直觉教会我的。人到中年后,已经有了分辨好坏书籍的能力,有了自己的阅读标准,基本不会受书商们的蛊惑。但是,年轻人可能会中他们的圈套,由此三番五次,一个人的阅读胃口就败坏了,阅读习惯就形成了。我们必须选择好书去读。
一个好作家的成长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没有好书的激励,一个人基本成不了作家。我时常就是在那些让我沉醉的、百读不厌的好书中寻找写作激情的刺激,把动笔之前的自己,强行拉到那些伟人的面前,幻想和乞求只要下笔,就与他们有同等的分量,与他们比肩而立,语言同样有他们的摇曳多姿,思想同样有他们的厚重深邃,叙述同样有他们的智慧跌宕。我在读那些大师的作品时,常常揣摩他们书写时的心态,我发现他们无一不是以极度的责任心为后世立文。这些人就是写一封信,也要把它当作传世之作来写。他们写作的那种投入状态,仿佛要在一篇作品中用尽所有的才华,耗掉所有的心血,倾其所有,献给读者。卡尔维诺在评论狄德罗的作品时称赞他的《宿命论者雅克》这部书说:“这个文本的丰富性和创新动力,永不会完全耗尽。”正因为好书有它的丰富性,它就像一部永动机,永远有着推动人类的能量。
本文摘自《雪夜》,陈应松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7年1月
内容简介:
《雪夜》是著名作家陈应松最新散文精选。陈应松的散文近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多篇散文被上海、安徽、湖北等地高三联考作为考试题目,湖北的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试卷更是多次用到他的文章,如《雪夜》《油菜花》《土家摔碗酒》《感恩大地》《神农架之秋》,等等。他的散文像他的小说一样充满苍茫激荡的气象、开阔深邃的诗意、沉雄锐利的语言、优雅唯美的品质……以深刻的人生经验和沉郁的生命体验作为散文穿行天地的双翅,让一篇篇小小的散文浓缩自然、生命和世界的大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