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岭南的批评话语
□ 作者:羊城晚报记者吴小攀
实习生邱菲
原载:《羊城晚报》2016年11月27日第A7版
凸显岭南批评的特点
羊城晚报:在“粤派批评”讨论中,有人质疑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您怎么看?
蒋述卓:岭南的当代批评主要还是在文学史研究方面,包括陈平原、杨义、洪子诚、温儒敏,等等,这些人都是广东籍的,他们的文学史研究很有特色,批评观念很扎实,严谨。他们在岭南出生,在岭南学习过,又跟岭南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现在不在广东工作,都可以算是“粤派”,因为岭南文化毕竟不同程度地对他们有过影响。从批评特色来看,粤派批评带有粤人的突破性、突围性、敢于创新的特点,有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怀,严谨的文风,公允平正的观点,以及敢于针砭时弊,敢于发声的勇气,这应该说是粤派批评最主要的特色。
羊城晚报:您认为“粤派批评”讨论的意义何在?
蒋述卓:它是一个话题,一个文化现象,通过讨论,我们要构建岭南的批评话语,凸显岭南批评的特点,让全国认识它,这样目的就达到了。将来写当代文学批评史的时候,这个讨论必定会载入史册的,比如说将来有人写“近三十年文学批评史”,关于“闽派批评”与“粤派批评”的讨论肯定都要写进去。通过这次讨论,尽量能够把粤派批评的特点总结出来,至于它能不能成立,当然还有待后人去检验。
自然,“粤派批评”还不能仅仅局限在文学,还有美术、戏剧等其他的评论。以文学史为中心,把它扩大开来,“粤派批评”值得继续讨论下去。从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研究开始,一直到当代评论家萧殷、黄秋耘、秦牧、饶芃子、谢望新、黄树森、程文超,等等,都应该进行梳理,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把“粤派批评”继续讨论下去
羊城晚报:您刚刚卸任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自2008年开始在任的八年时间里,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蒋述卓: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于1994年,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经过一代一代批评家的努力,文艺评论家协会取得了很多成果。我上任以来,从组织工作方面,主要是推进各市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现在已有12个市都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数量也有大的发展,有400多位会员。覆盖面大了,影响力也逐渐大了;第二,就是把评论的范畴从文学扩大到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戏剧、美术、书法、民间工艺,等等;第三,就是寻找一些理论话题来开展批评,比如粤剧发展、“粤派批评”等话题,都有文艺批评家介入;第四,打造了“广东文艺家沙龙”的品牌,让评论家有发表意见的空间与平台。
羊城晚报:您对今后的广东文艺评论工作有什么建议?
蒋述卓:希望以后能够开展一些重要的理论话题探讨,把广东的文艺评论搞得更热闹一些、更扎实一些;另外,也希望“粤派批评”的问题能够继续讨论下去,这是我们广东提出来的一个话题,主要还靠自己来打造。广东文艺评论的特征与风格,有人去说去挖掘,慢慢就能够明晰了。
更关注本土文学现象
羊城晚报:回顾八年来的工作,有什么遗憾?
蒋述卓:遗憾的话,就是虽然我们提出了一些话题,但没有做大,还是各自为阵,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广东人似乎不大抱团,没有集体做话题的态势;第二,针对全国性的重大作家、重大文艺问题发声还是比较少;第三,对广东的本土文学现象、本土作家还是关注得不够,这点跟广东本土作家的创作不太景气有关系;最后,对广东诗歌、广东美术创作,完全可以给予更多更好的总结。
羊城晚报:您对自己的文学评论工作如何评价?
蒋述卓:这么多年来,我在文学评论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如,最早提出“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城市诗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拓展”、“21世纪文学批评的文学价值取向”、新人文精神、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的关系等概念或观点,包括对消费时代的文学意义的肯定,对文学与网络、传媒、电影、动漫等关系的关注,还是能敏锐地抓住文学发展的态势进行及时的评论,或作发展态势的预测,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视野与理论锐气。每隔四五年我都推出一篇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捕捉整个文学发展的动向,指出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