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滇池作家”知多少

(2016-11-27 14:15:15)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滇池作家”知多少

[转载]“滇池作家”知多少     近日,第十三辑《滇池文学丛书》出版,昆明市文联举行发布会。被著名诗人雷平阳以“源远流长”来形容的这套丛书,已有长达26年历史,出版各类作品达百余部,其间曾因“穷”而中断达13年。

    不管是早期主要面向名家,带有奖励和进一步推广性质,还是近年逐渐转向为以发掘、培养本土文学新秀为主,其对本土文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都不可忽视。

《滇池丛书》之变

发掘90后,纳入非虚构

    相较于往年,今年最新一辑《滇池文学丛书》(原称滇池丛书,以下以此为简称)有了诸多变化。在扶持文学新人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有一位“史上最年轻的作家”进入了丛书,那便是生于1990年的曲靖小伙阮王春,他曾在《滇池》等刊物发表过一些小说,这本《北站》是他的第一本书。另外,《与君书》作者李汝珍是晋宁人,《似曾相识的寻觅》的作者段华礼是富民县的一名乡村教师,《入滇记》作者温星则是一名媒体人。尽管除段华礼的三人均为云南省作协会员,也不管年龄或大或小,但显然,他们全都属于“新人”。   


    “这套丛书原来一直以名家为主,以后的方向一定是发掘、扶持、培养文学新人,而且要拓宽其覆盖面,充分考虑郊县的写作者。”昆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蓉强调。实际上,自其2013年10月履新任职文联以来,便开始了对本土写作新生力量的重视和扶持。2014、2015年连续两辑《滇池丛书》的作者中,就包括了雅兰、李绍芬、朱家勇、宋向东等文坛新面孔。


    在昆明市作协副主席周明全、昆明文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爱松看来,第十三辑《滇池丛书》值得关注的另一个亮点,还在于“破天荒”地纳入了非虚构作品,即温星的人物纪实《入滇记》。爱松说,非虚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体裁式样中,处于被边缘化的态势,但实际上,此类作品能更好地记录历史、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真相,由于其写作需要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入洞察和剖析之上,因此,其实比写纯虚构的传统文学作品更加不容易。


最初的冲天豪情
定位“攀登文学珠峰” 

    关于昆明市文联的《滇池丛书》,还得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彼时,45岁的李霁宇刚刚出任昆明市作协主席。“那是一个文学很繁荣、也很受重视的时代,我们向文联党组建议,应该有一个旨在对本土实力作家进行奖励和进一步推广的丛书。筛选方法嘛,主要是领导和专家们一起来商量,看哪些作家‘到了’,可以公费给他出书。”


    于1991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第一辑《滇池丛书》,共8本,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刘祖培的《白鹇之舞》、杨振昆的《边地文学启示录》、黎泉的《裸山风景线》 、李霁宇的《有人敲门》、邹长铭的《驿道》、冉隆中与郑海的《红土高原的回声》、湘女的《野寨》以及史光柱的《酸月亮甜月亮》。


    其中:刘祖培生于1936年,系昆明市作家协会首任主席;中间7位均为四十或五十年代生人,当年也已成名;最后一位“最小”,生于1963年,当时仅28岁,但若论“名气”,他首屈一指——他是老山战役中双目失明的一级战斗英模,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学了盲文,当时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个盲人学士(中文专业)。


    或许正因首批入选者均已堪称名家,时任昆明市文联党组书记李必雨在为《滇池丛书》第一辑作总序时,充满豪情地将该丛书称为“攀登文学珠峰的练功场”和“向峰顶冲击的营地”。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是,如此“冲天豪情”,第二年便戛然而止。“主要就是经费问题。”李霁宇无奈地说。

[转载]“滇池作家”知多少
26年间曾因经费难中断13年

至今已出书百余种

    岁月荏苒,一晃就到了2004年,时年47岁的文学批评家冉隆中调入昆明市文联,出任昆明文学院院长。13年前,他曾在《滇池丛书》第一辑中出版《红土高原的回声》。“我一直很惋惜这套丛书,到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文联党组提出,一定要把它恢复起来。”


    因为领导重视,也因为团队的执着,几个月后,一直解决不了经费问题竟然得以解决。于是,2005年,《滇池丛书》“重出江湖”,接连出版了第二、第三辑,每辑10本。到2008年,冉隆中一直担任执行主编,同期直至2013年的主编,则是时任昆明市文联主席的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汪叶菊。至今,该丛书共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近百部。  


    对于丛书中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冉隆中如数家珍。“昆明老一辈作家如王公浦的小说集《好丑由你说》、米思及诗集《红黄蓝》等,李霁宇小说集《黑拉山民谣》、黎泉小说集《我梦中的青云巷》、张庆国小说集《伤心之城》以及邹昆凌诗集《人鱼同体》,等等。”   


    在冉隆中看来,昆明一些郊县长期“蛰伏”的优秀作家,也正是通过《滇池从书》,得以走向了更大的文学舞台。“比如宜良的郑祖荣,他收入第二辑的散文集《故乡的明珠》,我认为是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他后来创作颇丰,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作家,还曾担任过昆明作协副主席。”


作家们的“扎精”

与前辈领导们的“苛求”

    谈起当年自己诗集《人鱼同体》的出版,已经69岁的邹昆凌仍有些激动。本来,丛书封面均由出版社设计,但这本诗集的方案令他非常不满,“实在太丑了!”几经沟通,他决定自己动手,最终,他用美国抽象派大师威廉·德·库宁一幅名作的局部为主画面,完成了封面设计。     

   
    作为郊县代表的宜良县作家郑祖荣觉得,当年能入选《滇池丛书》是“莫大的荣耀”。他依然记得,自己的《故乡的名珠》已经下厂印刷,他还不放心从宜良跑来昆明,冲到民族印刷厂,盯着工人印刷;依然记得,从刚印出来的书页上,还真就发现了几处不够满意的地方,于是,就跟工人师傅商量,硬是修改后重印;依然记得,当完整的书样出来后,他竟还是担心,央求让自己带回去再校对一下……那一夜,他愣是在省民委招待所里熬了个通宵,又反反复复地把书稿校了几遍。


    郑祖荣这段“太扎精”的往事,其实代表着许多作家对自己作品近乎完美主义的苛求,冉隆中觉得“很荒唐”,但当然能够理解。


    同样,在为第十三辑《滇池丛书》撰写总序时,昆明市作协主席张庆国对四位文坛新秀不吝赞美之余,也提出了一些“苛求”。“昆明作家其实都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在他看来,昆明是最无传统约束而极富创造力的地区,是中国西南面向国际的前沿,只要立足昆明本土文化,明确文学的世界性标准,提高文学的高度与广度,昆明的文学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转载]“滇池作家”知多少

26年前的第一辑《滇池丛书》​

春城晚报·悦读周刊·主编温星·记者温星·编辑胡霄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