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张勇耀:总有一些字句击中你

(2016-11-20 01:30:58)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张勇耀:总有一些字句击中你

       读一本书,如果每一页每一句都能给你以收获,那是最好。但如果真是这样,这书消化起来也需要一段时间。也有这样一类书,你读的过程非常顺畅,读的过程中的心情也非常愉快,然而就有那么几句话,甚至几个词,突然在某个节骨眼儿上将你击中,令你在掩卷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之后,都不能忘记那书里的几个字或几个句子带给你的震撼,这些字句也一直在影响着你的读书、学习、写作甚至生活的方式,那么,这书同样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在你的人生中有重要意义的,与那些整本都很重要的经典一样,同样值得你感激和铭记。

读韩石山先生的《装模作样》,我就不时被其中的一些字句击中。在此略作梳理。

装模作样

 

这似乎是一个贬义的成语,一般是用来形容别人的,说这四个字的时候,表情应该是一副不屑:切,装模作样!这样的成语,韩先生偏用它来形容自己,而且还形容得有滋有味,这就让人觉得大有深意了。

看到这四个字,突然就想起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很苦恼地对我的一个好朋友说:真心烦,我数学不好……我那朋友反应奇快:你这是讽刺我们了吧?你数学不好还考 96分,我们数学好才考 85分。那时候满分是 100分。按说考 96分的我不应该作如此叹息,但因为我其他各科成绩都特别好,而且是不需要花多大力气就能学好的,而数学能考 96分,是我花费了比别的科目多好多倍的时间才挣来的。只是这样的感叹,我本来也是发自内心的,但在别人听来却成了我的装模作样。

于是我想,有的人习惯于自嘲,然而这种自嘲,常常是因为自己优秀,或者说有实力自嘲。韩先生以近 30万字的篇幅自嘲,也是因为有足够的底气。其实这正如他写那些批评文字、刊发那些有争议的文章需要勇气一样,公开出书自嘲同样需要勇气。否则就会像我那时候一样被人反驳:你那么有成就还叫装模作样,我们这些一本正经的人却一无所成,我们怎么活呀?

勇气的话题先撇开不说,我读完韩先生的这本书,心里涌出来的最简短也最真切的一句话是:哪里是装模作样啊!”——看看,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已经在反驳了。

是啊,这哪里是装模作样啊,这分明是一个真性情的真人在磕磕绊绊一路走来时的真实吐槽。韩先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过多重身份,学生,教员,作家,编辑;而贯穿韩先生人生的不同时代,贯穿韩先生的这些身份,到目前依然保留着的身份,却是读书人。读书这件事,可以装模作样吗?做学问这件事,可以装模作样吗?装模作样包含更多表演性质的,是外在于人的一种行为,而读书做学问,却是要关起门来,埋头苦干的事情。正如一句常劝人的话说的:关起门来,悲伤都是自己的。套用一下来说韩先生,那就是:关起门来,辛苦都是自己的。自己的辛苦,如果不说,无人能够领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装模作样》这本书,写的完全不是装模作样的事。

特别是在书的最后,与妻子互换着练习推轮椅,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感人的画面。再加上韩先生回到父母身边,归于泥土,归于婴儿的收束,让我禁不住泪湿眼眶。世上唯有真情最为可贵,如此装模作样,又有几人能得出来?

读书人

 

韩先生和我母亲同岁,所以,每次看到他文章里说自己生于 1946年,属狗,我都会感觉特别亲切。

作为晚辈,我的身份里有不少和韩先生类似。先是学生,再是教员,然后是编辑。作家一直没能当上,但一直在努力写作。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有其独特性,韩先生的成长经历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做教员对我来说已成过去,做编辑方面呢,不同的刊物有不同的特点,可能有一些东西并不能效仿。倒是读书这件事,真正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韩先生在文中说,他感觉所有身份都不如读书人这个身份亲切,而在我看来,所有身份都不如读书人这个身份有分量。就比如林鹏先生,他有很多头衔:战地记者、报社主编、书法家协会主席、作家等等。但我觉得,对他如此多的介绍,都不如读书人这三个字有分量。因为林鹏先生的存在,山西的许多读书人觉得自己不是读书人,他也让山西很多曾经自以为自己是读书人的人,开始真正读书,向着读书人的目标迈进。

因为林鹏先生的《东园公记》是韩先生作的序,所以我猜想,韩先生应该也是承林先生一脉的读书人。而读《装模作样》这本书,让我印证了自己的猜想。韩先生是读书人,这个身份,也是读完韩先生的书后,韩先生在我心目中最高的身份。

想想我毕业十几年来的读书经历。可以说,没有一日不在读书。枕边不可一日无书,而且在我周边的诸多朋友同事里,我买书不能说是最多的一个,但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我每次逛书店,都会买少则一二百,多则三四百元的书,重重地拎回去;我每去一地出差或旅游,必逛书店,必买书,有时候买了带不回来,就地打包邮寄回来;我周六常去南宫,淘了大包大包的书;我每路过一个旧书摊,必驻足浏览,每有心仪从不问价;文瀛公园北门口的三折书店,我几乎每周都去,每次去都几本几十本地拎回来;近年来学会了网购,一批一批地买书……然而,我是不是读书人?

多年前一位有学问的前同事看了我的博客后,直截了当地问了我一句话:你是不是不读书啊?

多年以后,我一直在回味这个问题。我的家里到处是书啊,我的办公室到处是书啊,我每天都在读书啊。可是,当接触了林鹏先生之后,我突然意识到那位前同事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我悟到我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两句话——

没有方向的读书,和不读书是一样的;而没有将读书成果融入自己写作结构中的读书,同样相当于不读书。

想一想,我这十几年,读的都是什么书?除了专业方面的书,便是诸如语文教育、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文化杂记、历史演义等等类型的书。也不能说这些书毫无用处,但正如赵学文老师有一次说的那样,都是末梢儿上的书。读书要从起点上读,从头儿上读,要有读书的顺序和脉络。这也是我去年才开始悟到的。有觉悟就有行动,我终于确立了自己的读书方向,并做了读书计划,

每天一点点向前推进。开始读书是一件永远也不会晚的事。也许我努力的方向,便是做个像林先生、韩先生那样的读书人。也正因为如此,我在韩先生这本书中,看得最有感受的,便是第九章《装成了个读书人》。

韩先生买书的热情,为买书所付出的辛苦,为买书所花费的金钱,都显示出这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韩先生每日坐在书桌边,正襟危坐地读书,而且不动笔墨不读书,也都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姿态。最让我感动的镜头,便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拉着一辆买菜的那种小车,上面装着沉甸甸的书,走在大街上,满脸的农民收获庄稼一样的自豪与喜悦。这样的形象,足以是中国读书人最典型的形象了。

再次向读书人致敬。并祝愿我有朝一日也不愧读书人这三个字的称号。

拉开架式做学问

 

韩先生对我这样一个小辈可以说是毫无印象,然而我却在两次聆听韩先生发言中受到了震撼。

一次是在 1995年,全国散文研讨会在临汾召开。记不得是刘阶耳老师还是高树德老师带我进去的,总之那次我有幸聆听了来自省城作协的韩先生的发言。韩先生那时还比较年轻,说话是那种非常率直的风格,他毫不客气地抨击了中国散文界那些浮夸的文风。韩先生没有参加下午的会,因而尽管下午有个临汾的作家同样率直地反驳了韩先生的许多观点,但韩先生的率直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是在开完那次会的当开晚上,我趴在宿舍的床上写了散文《母亲的电视梦》,投给了《中华散文》,不久就发表了。

第二次聆听韩先生的发言已是 2012年的冬天,张石山老师《被误读的论语》新书研讨会上。韩先生说的话不多,却句句敲在我的心上。韩先生说:我劝咱们这些写作的年轻人,如果到 35岁还写不出什么有分量的作品,不如踏踏实实地搞点学问。我把这句振聋发聩的话写进了我 2012年的年终总结中,发在了博客上。我认为那是我 2012年听到的最具震撼力的一句话。2012年,我已年满 40岁了。我一直在想等退休了再开始写好好写作,感觉自己就写作这件事情好像还没有真正开始,可韩先生说 35岁写不出什么东西就赶紧转向,真让我有一种出一身冷汗的感觉。虽说我至今没有放弃我总有一天要开始好好写作的想法,但踏踏实实做学问几个字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这也是

我在 2012年年底开始确立读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有些人,在你生命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或者只是偶尔的那么一次两次,你甚至都没有记清楚那些人的长相和声音,但他或她的一两句话,却已在你的生命中酝酿发酵,不经意间改变着你的人生走向。

韩先生《装模作样》第六章的《拉开架式做学问》,更给了我关于做学问方面的启示。韩先生所举的这样一个例子也非常具有典型性:一个外国人,想研究明朝,范围太大;继而缩小到李自成起义,还太大;再缩小到红娘子的丈夫,他成功了。这个故事无疑给很多做学问的人以有益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

多年前,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在书里写过一句话:世界上永远存在着空白的领域等待你的研究,只要去找,你一定能找到它。韩先生和余老师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希望韩先生拉开架式做学问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以及具体方法,能带给更多人以操作上的启示。

一切安排都是最好的

 

这句话不是韩先生首创的,但我是在韩先生的书里第一次看到的。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什么阶段,对一句什么样的话感兴趣,什么样的话能够引起共鸣,这与这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水平所达到的程度有非常大的关系。韩先生在回望自己来时路时,觉得这样一句话最能概括自己的路了。这表达了韩先生一种经历后的坦然,坦然中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激。而这样一种心态,正是一个豁达的学者的心态,也激励着我们去珍惜自己的人生,发现普通生活中的光与美。

一切安排都是最好的,这话于我而言也再合适不过。

我从小上有哥哥,下有弟弟,中间的位置使我在成长过程中,前面总有人在领路,后面也总有人在追随;而因为下面有弟弟,我便也学着照顾人、宽容人;我又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于是作为母亲的助手,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承担不少的家务,这也使我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能够有更多的自立。

弟弟读到小学,哥哥读完初中,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师范又考上师大,比哥哥多上了八年学,比弟弟多上了十一年学。试想,如果我们三个都是读书的料,在父亲从来就不愿意让孩子读书的情况下,贫寒的母亲如何供养我们三个人一起读书?也正是在哥哥弟弟没有成家,家里的经济和话语权还掌握在母亲手里的时候,我能够在母亲的支持下一路向前,才有了今天。

我先做教师,后当编辑,当教师的经历与我所编辑的报刊有所联系,这也促成了我工作上能够得心应手。我从小到大的写作爱好,都成为我工作中的助力,让我能够自由地用文字表达。包括我的家庭。无论前面经历了什么,到现在,我都要说是最好的安排。有儿有女,儿女还都比较优秀,让多少人生出眼里心里的羡慕。还有我在 41岁的时候开始读书。是 41岁而不是 51岁或 61岁。这个年龄说晚也有些晚,毕竟记忆力大不如从前,然而那种学习的自觉性和结合这些年来的工作以及读各种杂书而产生的理解力,却是 31岁时所不能有的。因而,这个年龄也许刚刚好。

退一万步说,人生是一次单程旅途,无论前面是什么,你都只能风雨兼程地走下去。因此,与其因为某些不顺而自怨自艾,还不如发现人生中的闪光点,多给自己光和热,珍惜自己的每一天,笑着走下去。

告诉自己:前面的每一种安排都是最好的,以后的每一天也都是最好的。

读韩先生的书,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收获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正如韩先生所说,人要活得有精神。不要老坐沙发,让自己塌下去。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活出自己生命的精气神来。现在年轻人中有不少沙发土豆,明知自己快要长芽儿了,也舍不得挪开沙发。电脑游戏,电视泡沫剧,逛街聊天,让大把的时间流逝,想想都叫人觉得可惜。所以,相信认真读了韩先生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所改变,能够让自己直起腰来,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读会儿书。而如果坚持下去,也许就会有所成就。

若果真如此,韩先生的装模作样可就拯救了一大批人了。但愿的确是这样的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