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知遥:了解中国须懂得乡村

(2016-10-19 15:29:58)
标签:

文化

马知遥

了解中国须懂得乡村

读陈衍强的《乡村书》

昭通日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马知遥:了解中国须懂得乡村


了解中国须懂得乡村

——读陈衍强的《乡村书》

 ■作者:马知遥     原载:《昭通日报》2016年10月19日第4版

       

       在当代的诗歌写作中,从海子一脉就以“麦子”为题,以乡村为背景抒发着对现实苦难的认识。但海子的麦子世界其实更多的是在抒发自己作为主体的人在类似乡村一般苦难世界中的孤独和桀骜。受其影响成为麦子和麦地书写者的诗人开始遍地开放,而他们的诗歌大多沿袭了海子的内心视角,看似是写乡土,其实是写自己。但已经有了一个海子,文学这个充满独立和创造性的世界里不需要那么多复制品。尽管很像,那些克隆的海子们的确在一段时间也会获得良好的赞誉,但时间久了,创造力因为过度模仿而丧失,泯然众人。而陈衍强的乡村比起更多的麦子诗人有更强的不可复制性。他用客观呈现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爱着恨着的乡村,几乎动用了白描手法,以至于你看到那样的乡村生活才感觉是真的。因为他就在其中,那些人物就是他的亲人和熟人。

       概括而言,陈衍强的诗歌包括四方面的题材 :乡村人物志、乡村趣味故事、乡土乡情、乡村现实。他的笔法用了诗歌日记的方式,不动声色地记录着身边发生的一切。有些人物故事如同小说,有些乡村日常生活略显直白,但这些都不影响整本书所体现出的乡村整体印象和诗歌中的乡土真相。他这本书中称得上的好诗读来令人心酸、心痛。令人不得不要反思目前中国社会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反思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他的诗歌是直面乡村困境的:空巢问题、乡村经济问题、乡村伦理遭受破坏的问题、城乡生活差距等等,这些一个个问题让中国的乡土苦难一个连着一个。而这些现实如果不正视,都只能化为知识分子笔下山清水秀的诗意梦想,都只能是传统村落保护者一厢情愿的主张。故此,我阅读《乡村书》如同在读一本村落民俗志,在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乡土世界的丰富和文化的失落。

       兹举几首诗歌以证之。

       在《家居峡谷》一诗中,诗人这样写:

       家居峡谷的人

       打开门也看不远

       山就是路 水就是桥

       太阳是一只旧电筒

       刚从他们的头上晃过

       就不亮了

       朴实的语言,真实的乡村自然景观,恶劣的环境条件,这可能正是知识精英呼唤的原生态环境,认为是值得花大力气保护的,诗人这样描绘:

       哪怕头上掉下房子大的石头

       也不搬家

       只要河边的青草上

       还有一件没有晒干的花衣裳

       这里就还有爱情和幻想

       就是这样的峡谷地带,人们安居乐业,似乎过着悠哉的幸福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就是他们需要的吗?在外人眼中的桃花源就一定是美的吗?其中的甘苦需要村落中的主人亲自说话。

       陈衍强诗歌中力量最大的莫过于对乡村现状的描写,在《农村现状》一首中,他写道:

       有力气的男人外出找钱去了

       才长大的姑娘被劳务输出了

       连长得一般的寡妇

       也进城给人擦皮鞋了

       老得掉牙齿的老家

       只剩下年迈的父母

       带着上小学二年级的孙辈

       白天在去年的土地上

       掰包谷

       夜晚守着三间瓦房

       和两声狗叫

        没有到当前的村庄调查的人,没有在村庄中生活的人是不了解村庄实情的。他们还沉浸在别人的乡村回忆里或者异域的村落印象中。中国目前的村落大多数是诗人描绘的这样,青壮年都到外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孩童。诗人没有一点自己的评判,只是呈现了村庄的日常景象,但这样的村庄具有诗意吗?这样的村庄有幸福感吗?

       在《向狗致敬》一首中,我必须将其中的诗句花一点时间抄录。在一个不读诗歌的年代里,如果评论再不将诗歌引进文字,可能所谓的读者就真的只能看所谓的专家评论而懒于寻找原作阅读。

       因为我远离父母

       内心荒芜

       是它在冷清得如坟地的山村

       陪伴我年迈的父母

       仿佛我的投错娘胎的亲兄弟

       多么无可奈何而悲凉的诗歌。为了谋生,为了改变命运,农民们他们要远走他乡却无法看顾村落里的老人们,陪伴老人的只有狗了。“狗”这个意象在诗人眼中竟然已经有了亲人的颜色,有了亲人的尊严。和狗相比,如蝼蚁般生存的游子啊比狗都不如。中国有句老话:亲若在不远游。然而生存的压力逼迫着更多的青壮年要悲壮地出发,抛弃亲人和子女。在这群巨大的打工者身后藏着的是无数对未来希望的眼睛。挣钱改变现状,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能让儿女在城市里受到教育,他们有错吗?没有错。他们在为梦想加油,但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惊心的。

       离乡背井最割舍不下的其实就是父母。诗人在他的这本诗集中几乎给父母写下不少于20首别离和愧疚的诗篇。用这样的文字,无非是要平复一下那难以抑制的痛:他们逃离了村落,他们却无法继续帮助父母改变命运的安排。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不讲道理。

       所以,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他写:

       他们一天比一天衰老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

       就像我最重要的诗稿

       放在很少看见的地方

       所以诗人写《母亲进城》:

       她总是惦记

       圈里的猪

       地里的活

       始终不肯在城里住上一晚

       她的累

       已经成为我无法镇静的痛

       所以在《再写母亲》一文里,他写道:

       一个洋芋 一个南瓜 一个海椒

       都是她用命种出来的

       只要粮食和蔬菜还新鲜着

       我的母亲就活着

       并且在山坡上累着

       情不自禁地引用诗人写给母亲的大量诗篇,尽管他是写给她沧桑的劳苦的母亲,农村的母亲,但却实实在在写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愧疚和想念,这种感情是和大多数儿子的内心相通的。母亲操劳着爱着儿子,儿子看着母亲渐渐衰老却一点也不改变的生活方式,相互的爱让你在阅读中泪水婆娑。

       中国式母亲都是这样的,一生操劳,即使给予她舒适的生活,她也不会习惯。操劳的习性让她根本停不下来。这是母亲的悲哀抑或是命运的玩笑?!

       陈衍强的可贵不在于盯着自己内心的伤和情去写,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诉诸于眼中所看到所观察到的乡村。他毫不掩饰地记录,毫不掩饰地将独特的乡村生活告诉愿意了解的人。这是他的家乡,也是大多数底层百姓目前的家乡,真实而富有泥土的气息。

       他的文本又不是孤立的,每首都共同构成了对乡村的记忆或记录。其中把乡村生活放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尤其显得独特。

       你看《杀年猪》:

       我的比老家还老的父母

       每年都要在风吹雨打的疾病中

       用马不停蹄的劳累

       把两头荣昌猪

       喂成云南肥胖的山村

       宰杀的那天

       我知道我回去吃的

       是父母生命中剩下的时光

       和时光中的喜悦

        ……

       约几个不嫌弃农村的朋友

       陪我到老家吃刨汤

       在杀年猪的狂欢中

       我承受的是土地的沉重

       和父母加速的衰老

       只有在最浓郁的年节里,平日节俭的中国人都要努力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杀猪只为了在年节里款待自己的儿子,这是父母心,是村庄里年猪的最大意义。

       作为村庄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建筑不是环境,最重要的是作为主人的村民,他们承载着传统,是文化的主体。诗人大量的篇幅是献给村民的,他用冷静的观察描写着这些诗意的村民,然而我读到的全是村庄的哀伤和病体。比如《回乡偶书》中那不敢暴露在远方做发廊小姐身份的隔壁杨家的女儿;比如《嫂子》过完年后,轻手轻脚地抛开熟睡的女儿要赶到南方去,要么做苦工要么做妓女;比如《侄女》还在小学,父母的印象已经成了模糊的照片,要自己养活自己;比如《农村娃儿》即使外面的世界再残忍、再艰辛,仍旧要往外省跑,为了改变一生的轨迹。

       我们小说中花前月下的农村呢?我们有着大辫子的小芳呢?我们熟悉的大眼睛的邻家女孩呢?我们有的那熟悉的家中丰实的农家快乐呢?真实的中国乡村生活啊,只有他们的儿女知道,只有那些大多数的贫苦人口知道,只有有良知的亲历者知道。

       诗人用他自己的笔写下了真实的看到的当代乡村生活。尽管其中一些篇章有着大量的为伦理所不耻的片段描写,但那些同样构成了对整个乡村生活的真实。我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乡村,我更不愿意相信,但在这个时代,这些乡村的确存在于我们不知道的偏远地带而且极多。我们为什么要回避了解的机会?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在传统村落保护作为一个举国行为在深入推进的时刻,我请求所有关心中国农村的人们慢点再慢点,先了解和体验一下底层百姓的生活,知道他们的甘苦再思考一下你们应该怎么去做?

       在文章的结束,我想引用诗人的《农民的儿子》告诉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祖上都曾经是农民。

       没有考上高中就不读书了

       回家还没收完庄稼就跑了

       老爹接到电话时已经在东莞上班了

       过年坐火车太挤干脆不回家了

       一年后开始给老爹汇钱了

       随时换手机号码老爹生病也找不着了

       那天晚上加完班给家里打电话

       才知道老爹已经僵硬在床上了

       带着黄头发的贵州姑娘赶回家时

       老爹已经埋了

       不多说了,诗歌已经说尽了一切我们该领会的情感。多一点对乡村温柔的体贴,我们就会少一份盲目和冲动的破坏。诗人当写一些关切当下生活的诗篇,在内心进行治疗的同时别忘记我们还有对社会生活的一份职责:爱和关切已经足够!

 

       作者简介:马知遥,教授、文学博士、建筑学博士后。作家、诗人、评论家。代表作品:当代诗歌研究专著:《感动写作论》,小说研究专著:《中国小说艺术探幽》《现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怨妇母题》,戏剧研究专著:《20世纪中国经典戏剧研究》,当代艺术研究专著:《当代艺术思潮论》《影评写作理论与实践》,小说集:《爸爸的黄羊》,散文集《走遍天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