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彝良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
诗歌奖
伊 沙《伊沙的诗
散文奖
田冯太《人法地》
小说奖
叶听雨《鲁板打工记》
新锐奖
王 静《王静诗选》
人气奖
淘 米《淘米的诗》
获奖作者简介
伊沙,原名吴文健。诗人、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选家。
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出版著、译、编80余部作品。获美国亨利•鲁斯基金会中文诗歌奖金以及中国国内数十项诗歌奖项。应邀出席瑞典第16届奈舍国际诗歌节、荷兰第38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英国第20届奥尔德堡国际诗歌节、马其顿第50届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中国第二、三、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第二届澳门文学节、美国佛蒙特创作中心等国际交流活动和写作计划。
田冯太,土家族,1984年出生于湖北省来凤县某偏远农村,现居云南昆明,供职于某文学期刊编辑部。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诗刊》《边疆文学》《文学界》《延河》《滇池》《鹿鸣》等国内期刊。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叶听雨,本名陈强,彝良人,供电公司员工。曾在《春城晚报》、《云南政协报》、《时代风采》等报刊发表过散文小说,2005年接触到网络文学平台,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枪长》,免费连载近50万字后,收到了第一笔电子版稿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6年签约17K中文网,连载长篇小说《脸谱》、《仙人板板》,2008年《脸谱》由长征出版社出版发行,新浪网读书频道连载,并获得2008年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文在线主办的网络文学10年盘点十佳优秀作品奖、人气作品百强奖。
王静,生于1979年冬,彝良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有诗歌发表于《昭通文学》《昭通诗人》《彝良文学》《永善文学》等刊物。
淘米,本名陶芬。云南省曲靖人,现居楚雄,有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潮》《星星》《百家》《边疆文学》《金沙江文艺》《彝良文学》等。
诗歌奖授奖辞
中国现代诗发展历程中,伊沙不仅是最杰出的诗人,而且是最具建设性的诗人。他是最自觉的探索者,他的先锋性,正是他个体独立、生命自觉和文明自觉的体现;他是诗歌语言的革新者和重塑者,用数量巨大且坚实成熟的文本以及完整的口语诗诗学理论,构建了崭新的诗歌世界观,让一种具有蓬勃生命创造力和人性力量的诗歌文明在这古老的诗国重新成为了可能!
伊沙是具有世界意识和人类意识的诗人,他的创作,与正在进行中的世界诗歌最前沿的那一部分同步,甚至在某些向度上,他走得更远,而他身处的时代与现实,又让他的先锋拥有了独特的丰富和重量!
伊沙是具有新的方向意义的诗人,但不可复制!鉴于此,特授予伊沙第三届彝良文学奖诗歌奖。
(王有尾/执笔)
伊沙获奖感言
中秋佳节前夕,获悉我获得第三届彝良文学奖诗歌奖,感到十分喜悦。
内行人不说外行话,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学奖,有些是可以“跑”来的,那种奖再高大上,我不屑于得,我怕诗神有眼废了我的武功。不跑奖,也不等奖,当奖偶然落于己身,这喜悦便是意外而干净的。
有人说:“《彝良文学》是中国办的最好的县级文学刊物”,那么,它所创设的文学奖就是县级的吗?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一本文学刊物办得好不好,一项文学奖评得好不好,要看它的专业性——以这个标准,《彝良文学》岂止县级?它早已成为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重镇!
我常以“庙小神大”来激励自己:我在西外教书是“庙小神大”,我在西北写诗是“庙小神大”——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优秀诗人陈衍强之于《彝良文学》,他是一位大神,有大神在,庙就小不了。
获得第三届彝良文学奖诗歌奖,感到十分喜悦——我为何而喜?我看重的同行也同样看重我!
感谢《彝良文学》,感谢彝良文学奖,在这美好的日子里,许下一个愿:希望有一天,我能踏上那片土地,为它写下诗!
谢谢!
散文奖授奖辞
田冯太的散文《人法地》,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父亲一生的遭遇,更写出了一代中国农民的宿命,父亲不过是那个典型时代里的典型农民形象。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他们挣扎、迷惘,却又无可奈何,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给那些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就像汪峰的那首歌所唱的那样——生来彷徨。鉴于此,特授予田冯太散文《人法地》第三届彝良文学奖散文奖。
(李英/执笔)
田冯太获奖感言
迄今为止,我的写作仍然是一种“弑父”行为,至少是一种背叛父亲的行为。从小到大,父亲都反对我读诗、读小说,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他要求我读医书,读阴阳五行,读奇门遁甲,而我的做法,总是与他的心愿背道而驰。父亲去世后,我才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父亲要求我做的,是那么地重要,既有生存之道,也饱含自我保护的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法地》不仅是悼念父亲的祭文,也是对我半生际遇的反思。感谢《彝良文学》把这个奖颁给我!这至少说明,我所表达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希望这种共鸣能够持续下去。
最后,再次由衷地感谢《彝良文学》!
小说奖授奖辞
彝良多才子,只是有很多人太低调不愿显山露水,以至有些名声在外的人以普通人的身份从我们身边走过我们也不认识,供职于彝良供电公司的叶听雨(本名陈强)就是其中一个。叶听雨创作勤奋,自2005年接触网络文学平台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枪长》以来,又签约17K中文网,连载长篇小说《脸谱》、《仙人板板》,《脸谱》由长征出版社出版发行和新浪网读书频道连载后,获得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文在线主办的网络文学10年盘点十佳优秀作品奖、人气作品百强奖。他的小说多为底层人写作,功底了得,有点像彝良的小草坝天麻,不仅接地气,而且原滋原味,是彝良真正的土特产。鉴于此,特授予叶听雨小说《鲁板打工记》第三届彝良文学奖小说奖。
(陈衍强/执笔)
叶听雨获奖感言
非常感谢彝良文联授予我第三届彝良文学奖小说奖!特别是《彝良文学》的编辑老师,长期以来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始终带着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艰难摸索。我最初对写作产生兴趣,源自于小学升初中的高分作文,后来在初中,又遇到一位非常优秀的文学启蒙老师,他对文学深沉的热爱感染了我,使我坚定了追求写作的梦想。
2000年参加工作后,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每个月15天独自在变电站,生活单调、枯燥、压仰,迫使我不断思考、不停学习,只有投入到文字写作的状态中,才能获得满足感,才能让精神丰富起来,所以越写越幸福,写作的艰苦过程,在落下最后一个符号后,都会化作无与伦比的满足和快乐!最后跟大家分享创作经验:坚持就是胜利!
新锐奖授奖辞
彝良不仅出英雄,还出美女和诗人。但很多彝良诗爱者多仿学口语而又弄巧成拙,惟有王静坚守自己的内心,以女性的视觉直接抒情。她的诗写敏锐而温暖,别致而又细腻,能打动人心。她也是一个安静的写作者,以前从没向《彝良文学》投过稿,是编辑发现了她在县外的刊物发表的作品并知道她是彝良的一个教师后,才联系上她并向她约稿,她投来的诗继续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她是目前彝良女性诗歌写作最好的诗写者,暂时没有之一。我们为彝良诗歌群体中有王静而兴奋,希望她能坚持并有新的爆发力,不断超越自我。鉴于此,特授予王静诗歌《王静诗选》第三届彝良文学奖新锐奖。
(陈衍强/执笔)
王静获奖感言
作为彝良的诗歌爱好者,我是幸运的。感谢彝良文学对我的鼓励和培养。我深信,感恩、良知和责任会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强大动力!
我没有过人的写作天分。是故乡赋予我淳朴,父母教给我善良,我的小孩,他却是我坚持爱的理由。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的工作让我的写作爱好更有意义。
有人说诗歌无用,还有人说诗歌会让人陷入极端和疯狂。而我相信,任何一种真诚的文字,都是写作者对生命的再度体验,对人生的积极思索和对灵魂的严肃扣问。我相信,若干年后,这些看似无用的文字,它们至少可以是我曾经努力地生活的痕迹。
我会铭记《彝良文学》编辑老师给我的启示和勉励:把读诗和写诗当作生活习惯;不浮躁,不急于求成,做一个安静的写者!
人气奖授奖辞
作为写诗的迟到者,淘米的出现令人惊奇。作为一个家庭主妇、贤妻良母、企业员工,淘米写诗只是她的一种喜好和内心孤寂的消遣。但她写诗却像巧妇“淘米”一样,淘得晶莹剔透,散发出纯朴的芳香。毫无疑问,她不缺现代意识和感觉,写的也是现代诗,在抒情与意象兼口语方面努力,提炼纯度,通过语言的暗示,使其诗的肌理细柔,诗意浓厚,呈现简约、节制、内敛的品质,静中有动,个人情感的锐力得以纤毫毕现。她有先天的想象和后天的表达以及潜藏的才能和很好的态度,能让日常生活散发出母爱和体温,而且一不留神就在《诗刊》《诗潮》《星星》等大刊露面,令熟悉她的诗友刮目相看。鉴于此,特授予淘米诗歌《淘米的诗》第三届彝良文学奖人气奖。
(陈衍强/执笔)
淘米获奖感言
生命不在于长短,不在于有多精彩,怎么走,走踏实,就够了。
直到近几年,偶然触及诗歌,并且执笔,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事。我不在意能写多好,能走多远。我在意的是,它出自我心,说我想说的,写我想写的。诗歌使我变得安静,豁达,这就够了。
当然,能获个奖,我也会孩子似的高兴。这次,获得《彝良文学》人气奖,我即意外,又无比高兴。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奖。(生活中,我是一个从没获过什么奖的人)。感谢《彝良文学》把这个机会给了我!感谢你们,在我不成熟的诗歌路上,给予关心和鼓励!
附:第三届彝良文学奖评奖规则
1、为奖掖在文学创作上有成就的作家和诗人,激励和呼唤更多的精品力作,彝良县文联特举办第三届彝良文学奖。
2、第三届彝良文学奖从《彝良文学》2016年全年所发表的作品中产生,设小说奖1名、散文奖1名、诗歌奖1名、新锐奖1名、人气奖1名。
3、评判标准:作家和诗人对文学的坚守与创造,为写作付出的心血与热情,向读者展示的勇气和才智,同时注重作品与人品、名气与才气、实力与潜力以及为宣传彝良和提升彝良美誉度所作出的努力。
4、评奖结果在《彝良文学》2016年冬卷上发布,向获奖者每人颁发奖金2000元和证书并长期赠阅《彝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