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键是让文学“发光”

(2016-06-14 00:14:06)
标签:

文化

关键是让文学“发光”

光明日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关键是让文学“发光”


 

  关键是让文学“发光”


原载:《光明日报》 2016年6月13日第13版

  

  6月3日,在《文学报》创刊35周年之际,第五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郜元宝、陈冲、哈金、陈希我、程德培获优秀评论奖;宁肯、陈联营、陈伟、袁劲梅、梁鸿、余泽民、傅小平获优秀评论奖特别奖;金理、张大禄获优秀评论奖新人奖。与会者还围绕“对于文学,我还能做什么”的主题,展开探讨和交流。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认为,文学作为人的自由的审美方式和生存方式,从来没有消亡过,将来也不会消亡。他提到,有位法国作家说过,文学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也说数学、物理、体育很困难。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的困难之处,为何不允许文学也有它的困难之处?也只有在困难之中,文学才能开出花来。如果要追问“对于文学,我还能做什么”,迫切的是让文学回到文学原来的地方。文学本来就是一部分对生活敏感的、擅于表达的人表达自己的方式,并具备足够能力让写作超拔于日常生活之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庆祥表示,谈“对于文学,我还能做什么”这个话题,可以反过来思考,即“文学对于读者可以做什么”。需要承认的是,当下不少普通人不再阅读文学,文学不再构成生活的一部分。文学创作者要自问文学本身提供了多少精神含量,如果没有好的作品,为什么要苛求大众去阅读?看西方的艺术史,发现整个西方的绘画界一直在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对光的处理。中国当代文学有“光”的作品还是太少了,一下子能把精神世界打开的那种“光”太少了。这就需要作家和批评家一点点地努力,把这个“光”创造出来。

  《新华文摘》杂志编审陈汉萍说,面对当前时代的快速变革,当代文学往往让人感到不满足,这说明文学对于现实正面强攻能力在减弱,造成部分读者的流失。现实的精彩程度一次次刷新了公众既有的观念和意识,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的想象。文学要有自己的应对策略,所以有必要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再出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