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裸体午餐》:杂乱无章是一种反叛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范典/文
读威廉·巴勒斯的《裸体午餐》,如果揣着正常人的思维去看,里面的内容一定会让你觉得混乱不堪,好似突然走入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世界。这原本不是神智正常者写出的文字,意象奔突破碎,仿佛踩着一地映照畸形破败场面的碎玻璃。
这种脱离完整故事架构,甚至只突现感官、器官、心理感受的作品,却刺激了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文坛,在一支异军突起的、后被称作“垮掉一代”的队伍中成为佼佼者。二战之后,年轻人试图通过反抗社会一体价值观来实现自我精神,那股叛逆、迷茫、困惑与愤怒交织的情绪导致了此类文学的诞生,催生了诸如艾伦·金斯堡、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这样的灵魂人物。如果说他们的作品有什么不谋而合之处,恐怕就是精神是超越社会秩序、道德、原理之上的极高之物,此物虚无、坚挺,傲视群雄。
你不能吃着中国的米饭、喝着劣质的奶粉成长为一个精神空虚的人,九年义务教育,一路读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而后读《裸体午餐》时不知所云,看得晕头转向。这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困缚于社会既定规则下的我们,要突破这层束缚显然很困难,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带着研究的套路和眼光去审视,才会觉得威廉·巴勒斯的超绝之处。
这位经历过吸毒、精神崩溃、谋杀妻子的争议人物,却很奇迹地活了83岁,令人匪夷所思。他于1914年2月5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母亲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著名将领罗伯特·李的后代。从小家境优越的他受到文学熏陶,也接受了良好教育,就读于哈佛大学文学艺术院。起先,或许是为了体验生活,他先后从事多种工作,如害虫驱杀员、工厂工人、广告文员、酒吧服务员等(在同名电影《裸体午餐》中,他的人生被真实反映了出来)。不过富裕的生活反教他堕落,在得克萨斯州种植大麻,做枪支和毒品贩卖,在公共场所的同性淫乱……传奇式的经历几乎毁掉他,他一边沉迷于罪恶的生活中,一边以此作为标本写入文字当中,并集成作品《瘾君子》和《同性恋者》。他开枪误杀了妻子琼,在保释期间逃往墨西哥,也是这件事促进了他全力专注于创作。不久,正当他在吸毒生涯中无法自拔时,他的书引起了世人关注。可是那种引起生理不适的描写和非线性书写被评论家骂作垃圾,甚至为出版的事闹上法庭,后来才在金斯堡等作家的书面声援下才得以打赢官司。《裸体午餐》(Naked Lunch)最初的书名为《情色午餐》(Nakde Lust),因字迹潦草被出版商误看作是《裸体午餐》,便顺势用了此名。
在书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我一年没有洗澡,没有换衣服,只是每小时撩开衣服把针头扎进毒瘾晚期那种纤维状的、灰木头般的皮肉里。我从不清理和打扫房间。空的安瓿盒和垃圾一直堆到天花板上。由于欠费,水电早就停了。我整天什么事也不做,可以一连八个小时盯着自己的鞋尖。”这种虚度,显然以一种病态充涨了他的生命。至于之后长时间的戒毒,然后狗屎运来到,文稿出版,再写流行歌曲,一系列后续好运的来临,使他的写作引起了瞩目和争议。他的书俨然成为精神猥亵者逃遁的途径,意象丰富,奇异乱象仿佛从社会常伦中脱逃出来,成为比超现实主义更为支离破碎的东西。
于是研究者们纷纷赞誉它为反映美国迷惘一代的杰作,里面“地狱”式的写照正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一种变形勾勒,他们甚至称巴勒斯的这种风格为“剪裁法”,类似于电影手法中的蒙太奇,将不同景象拼接在一起,以达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准确把握住巴勒斯在创作时的那种意向,他试图表现什么?人性的极度贪婪?亦或欲望下的罪恶?还是那种破碎之下的快感?有人说《裸体午餐》是后现代作品群里的失败之作,也有人为巴勒斯辩驳,认为这是打破时序和反传统的书写,至少从固有的、公认的语法和句法中解放了出来,相当于完成了一次语言革命。不过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巴勒斯式的吸毒患者的意识图像,错乱的思维、毫无延续性的情节,仿佛是从某种妄想症中获得了寄生,将瞬间从脑中涌现的幻象勾勒成巴洛克式的浮华——很多颓废、低级、腐化的细节,的确会让人宛若沉浸于梦境中不知所措。
巴勒斯认为语言如同肉体,生来就有,而且语言如同病毒,会随社会意识而侵入个体精神,导致个体特征的丧失,因此他故意扰乱了正常人固有的思维定势,像一个探险家,勇于将一种异空间式的语言环境挖掘出来。他热烈的叫嚷着:“亲爱的兄弟们,极限尚未到来,我将用一根短路的黑色动脉熔断保险丝,炸开我的脑髓。”他也将这种极端的方式引进了文字当中,当然,他被世人认可以后大可以夸夸其谈,以此赚取更多眼球。不过话说回来,在后现代层出不穷的作品当中,威廉·巴勒斯的这部作品的确起到了“领军”作用。
他的文本式“剪裁”方法,是否是导致后来“非虚构”文学创作和解构主义或立体主义创作的直接原因,但我们确实可以或多或少从巴勒斯的文字中寻到影子。其作品书写也不完全是虚幻而架空的,有报纸新闻的融入、真实事件的拼贴,所以虚实相间,亦真亦假。后来的作家中,卡波特(《冷血》)、勒·克莱齐奥(举世闻名的处女作《诉讼笔录》)、赫塔·米勒(诗歌意象中的拼贴)等人作品虽风格相远,却多少能嗅出一丝似曾相识的味道来。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天才之作,虽虚无且挑逗你的忍耐力,但没有第二部作品可以与之比拟,评判它的声音也是微弱而无力的,因为在既定规则和秩序之下,它毫无形状,自由而多重变化的角度,使我们这些正常的人都慌乱无措。
作者: (美)威廉·巴勒斯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译者: 马爱农
出版年: 2013-5
页数: 318
定价: 38.80元
装帧: 精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