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孤独”七重奏——读村上春树《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2016-06-12 09:18:03)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孤独”七重奏——读村上春树《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文/范典

 

我们总是在假设中完成我们的人生梦想。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男人,女人还会不会受孕?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女人,末日会不会来临?村上春树则是将这种假设“固定”在了文本当中,《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是一幅群像画,都市幻影里的一抹人性,虽然惨淡,却被放大。

 

村上春树一直以来都是诺贝尔文学奖夺奖呼声很高的作家,尽管结果让人失望,他的书却一路畅销。接连不断的长篇小说出版,为他赢得不少声誉。而最近他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出版,再一次掀起狂销热潮,2014年4月在日本出版以来已突破50万册大关,这是继他在《东京奇谭集》之后中断9年之久的重新回归。中国版多增加了一篇《恋爱的萨姆沙》。翻译者除林少华、竺家荣等老一辈,也加入了像毛丹青、岳远坤等“日本通”式的译者,除此,上海译文社还特意请到ELLE杂志的视觉团队专程拍摄译者与设计师翻译此书的故事,届时会以APP形式呈现——是不是特别立体直观呢?

 

村上春树之前的短篇小说多以发生于都市中的动物、奇幻、超现实主义为题材,很多年轻人喜欢,却并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本意。散落于小说中的爵士乐、古典音乐、经典影片等元素,甚至成为了众多文艺青年们的最爱。读他的小说,仿佛遇见一位灵魂契合度很高的前辈。村上春树此番推出这一本短篇小说集,也是基于一种“概念”意识,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Men Without Women)致敬。

 

这部小说中,多为失去女人的男人们的现状,婚姻、爱情,因为背叛、出轨问题而变得消沉。这几个小说,女人与男人成为一种对峙和互补,女人可以不出场,但是一定会在男人的唇舌间成为主角。这让我想起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古典而雅致,一个女性的生命体如何在所有人的意识和交流中得以重塑。村上春树努力从这七个短篇中去挖掘两性关系的纯粹,与性、爱、婚姻有着强烈的交互,而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解析成为他文字的主要特征之一。因而,去解读他的小说,已无法从故事的整体性上去考量,而是有一种“沉醉其间”,却“不知所云”之感——换句话讲,读起来很精彩,可是看完后脑袋一片空,你无法一下子复述它的故事。

 

村上春树这一回不玩超现实主义,也不以离奇的情节取胜,他讲述的这些故事甚至有点哀感。《驾驶我的车》是讲述60岁的舞台剧演员家福与新雇佣的年轻女司机之间的交流,从起初坚冰般筑起的私密空间,到两人如同父女般的情感交融。妻子背着他与别的男演员发生肉体关系,家福虽然心知肚明,却佯装不知。妻子过世后,他无法从情感中解脱出来,约那位男演员一起谈论死去的妻子。这个故事里,忧伤很淡,因为家福说到一句话:“我们都在表演。”妻子试图隐瞒着他,将婚姻的制约置于他视线的盲点之中——可是作为男人的敏感,使他受伤又让他隐忍,唯有借助于职业上的“表演”意识,才那样维系着所谓的“幸福”。 

 

《昨天》中的木樽出身于东京都大田区田园调布,却能说得一口字正腔圆的关西腔,他有个小学起就青梅竹马的女友,却只因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而始终无法将这段深沉真挚的感情更进一步。16年后,两人天各一方,各自孤单,走不到一起,又彼此无法忘怀。《山鲁佐德》讲述的是羽原被关在远离大陆的一个孤岛“house”上,在和女联络员产生恋情之后,每次发生关系,女联络员就像一千零一夜里的王妃一样,会为他讲述一个意味深长、妖娆魅惑的故事,羽原为此神魂颠倒,时刻处于害怕失去她和她讲述的故事的不安中……

 

这些故事中最让人震撼的,要数《独立器官》。讲述的是美容整形医生渡会信奉独身主义,他在失去生命时还在叩问自己到底算什么。风流不羁的花花公子,同时和好几位女性维持关系,却不幸在52岁时卷入一场热恋。对方是一位已婚女子,最后不仅抛弃丈夫,也抛弃了他,与第三个男人私奔。渡会与她失联后万念俱灰,因为“相思病”而患上了厌食症,最终脏器衰竭而亡。

 

这样的故事看似不太可能发生,却被村上春树勾画得细致生动,掩抑于毫不夸张的表述当中,这一篇与《驾驶我的车》有类似的呼应,都发生于男人间的对话。话题都具有一定的隐密程度,可是通过绅士般的倾诉,那种有违社会伦理道德的情感便有了一份体温,是极具人性化的体验。正因为村上对心理、生理的正确而细腻的把握,使得故事的叙述上升为一种情节意识,而他也善于去捕捉“道不明”“理不清”的情感意识或状态,或是这种虚无感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气质。而村上也不失时机地在故事中“展示”一些经典音乐、文学著作,让人大快朵颐。

 

难怪翻译了40多本村上作品的林少华先生也不禁再次为“那种内省、内敛而又不失温情”“虚玄、空灵而又不失底蕴和质感”的文体所打动,自比为“老木匠”为读者雕刻这些作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