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名家点评昭通文学(六)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转载]中国名家点评昭通文学(六) [转载]中国名家点评昭通文学(六)](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昭通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讨会现场
“中国多民族作家看昭通”活动于2016年4月10日在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举行启动仪式。下午举行了昭通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主持。本期点评的名家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
李炳银:知道昭通有很多作家,但对昭通作家的创作情况还不了解,下午听了大家的发言,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啊,我觉得昭通确实还有一大批对文学依然有着纯洁的、真诚的、痴迷的作家。这也算是昭通文化历史内涵的延续,一个很可贵的、一种很珍贵的现象。昨天晚上拿到作品,我就看了杨莉的《断裂带上的断裂》,这个作品是记录鲁甸大地震的,从鲁甸大地震的发生到杨莉的这部报告文学,我觉得,这是文学对社会,对一个重大事件的一种承担。在这点上,不管杨莉以前写过多少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那些作品的价值依然存在,但是我觉得她这部作品不管写得多么粗糙,或者写得多么不到位,但是,这部作品我觉得是一部厚重的作品,因为它为鲁甸大地震留下了真实的,全面的,也是一种带着真情,感情的一部作品,所以这部作品的生命力和人们对鲁甸大地震的记忆将会同样的长久。
这部作品写的鲁甸大地震,写人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那种脆弱,写大自然对人生命的那种戕害和瞬间的折磨,很有疼痛感,很有震撼力,很有让人心痛的力量。所以这个作品的它的现场感,它对很多细节的运用都捕捉得非常到位。
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报告文学作品,它的作用跟新闻镜头等同的,在某些时候还不如人家新闻镜头来得震撼。但是,我觉得杨莉的这个作品,她由于是个小说作家,她在写这个很多细节的时候,她的描述,她的语言的表达是超越了新闻的镜头。比如她写一个孩子,他父亲挖出来后头找不着了;还有个老太太,一双小脚,92岁,她竟然从这个废墟中爬出来了;还有个刚生下来10天的小孩也死掉了……很多这种令人震惊的残酷的景象,它给人的这种冲击力是很大的。
再一个呢,我觉得杨莉,她被地震给震懵了,也被地震所造成的这种结果、这种现象所震撼了,所以她代表一种对家乡故土的真情,对生命的消逝,对灾难的恐怖的局面来写这部作品,而且她采访很扎实。大家刚才都讲了,写小说呢,很多时候是编故事,编一些很难想象的故事,但是写报告文学可不是,那是真名真姓,真人真事,你不能随便乱编的,你乱编是对不上号的,是弄虚作假的。所以杨莉的这种采访,我觉得非常扎实,掌握的材料非常丰富。在这点上,报告文学作家写作所采取的一种非常严肃的,非常重要的态度。没有深入的采访,没有掌握大量的事情内容的真相,没有走进对象和人物,你就很难下笔,所以杨莉这个作品,之所以被省委书记李纪恒所提的,就在这个地方,在显示着报告文学的价值,显示着报告文学创作的这种历史的、文化的实质性的作用。我祝贺杨莉。
现在写地震、写灾难的现象的发生,是整个世界文学的一种潮流,大家都在写,但是怎么写,这里面可大有讲究。从杨莉这次写作,我觉得她背负着很沉重的写作担子,但她更多的关注到了灾难的现场,关注了灾难所造成的巨大的伤痛。我觉得记录这些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它本身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但是作为文学的表述,她过于把自己局限在现场的描述这个方面来了。文学是要从现场,从一个大的事件,写到人心,写到人的情感,写到人的生活命运去。如果从这点上来看,杨莉对这个事件本身的延续、延伸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你比如她写一个叫毛谦美的女人,她家里的丈夫和三个女儿都去世了,都被掩埋了,她光写了她站在这个地方,看着挖刨她的丈夫、她的儿女,呆呆地不说话。我说这个时候你除了你写这个现场之外,你是不是可以把笔延伸到她平常生活、家的温暖、家庭的幸福。本来这样幸福的一个家庭,本来很和睦的一个家庭,突然之间就消失了,是不是?像写这个叫李光云的一个小伙子,由于家乡贫困,出去了25年。地震了,回来了,回来是给他的兄嫂,给他的侄女掩埋尸体,他的这个去和回的这种经历过程当中也有一些东西可以写。再有一个社长,家里有十个亲人,都消亡了,他还要同时组织群众抢救、抗拒灾害,平常他看着他的亲人、看着他的群众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我觉得杨莉,是生怕自己的笔离这个地震太远了,生怕这个聚焦点离这个地震太远了,我觉得现场是重要的,但是在某些时候,作为文学作品表达的话,也可以把焦点稍微变一变,可以把文字稍微延伸一些。像这样写出来的,它不纯粹是一种纪实,不纯粹是更带新闻性的这种东西,带有人的命运,带人的情感的深度,人的生活的丰富蕴含了。所以我觉得,如果说杨莉这个作品,还有不足的话,就是过于拘谨,写的不从容,过多的被事件本身局限了。
报告文学的创作和诗歌、小说创作不一样,报告文学的创作是在真实的、事实的基础上表达出作家的一种文学才能来,你能不能够把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情、真实的对象表述得具有文学性、具有感染力,对读者有强大的诱惑力,让人走近你理解你,这是一种本领。实际上在座有很多写小说的,有没有写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很难写的,对作家的要求也很高,作家的文化素养,作家的社会经历,作家的人生阅历,作家对这个事件的理解,对这个场面的把控,绝对不是仅仅一个故事的叙述所能取代的,有些人觉得报告文学好写,实际上远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觉得杨莉能够写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我觉得她的这种价值,一定超过她的那些小说作品,她的价值沉甸甸的,就是她真实的记录了一段历史,记录了重大事件的内幕。
上午黄尧会长讲了,现在报告文学比较弱。丹增书记也讲了,科技不断的改变,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新的领域在不断的开拓,文学的领域也在开拓,我觉得小说、诗歌、散文,所有这些文学形式都有存在的价值。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更需要这种真实的事实的表达。
我前一段写过一个博文叫做《新闻很近,真相很远》,我们大家打开手机,全世界的新闻不断的出现,但是真相你了解吗?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不了解。所以在这是时候,人们最大的渴望是什么呢?了解真相,了解真实,了解更内在的东西。所以在这个时候,事实的表达,真实的表达对人们来说构成了极大的诱惑!这个时候,报告文学,既是写实文学,就是要告诉人们真相,告诉人们事实,告诉人们内幕。我觉得,报告文学就是我们今天的航母,就是我们今天的核潜艇,就是我们今天的精确打击武器。所以如果有这样的新的传递方式、表达的方式的时候,如果我们不用,我们忽略了它的价值或存在,我觉得这是一种浪费,是一种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我希望我们昭通的作家,在写诗,写小说,写散文的同时,也关注一下报告文学的表达。而且报告文学的表达,并不是说无事可做,也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报告文学就是唱主旋律,就是搞正能量,就是搞那些歌功颂德的事情,那不全是这个样子。黄尧会长写的《世纪木鼓》,他的一部作品写的一个民族的历史,写的民族的命运,多么厚重,多么深沉的一部作品,无论从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它都是有价值的。还有你们云南有个作家叫叶多多,也是写事的对吧,写一个人以自己一己力量来保护滇池的生态质量,和各种不同的行为作斗争,被各种打击陷害威胁,这些东西表现了我们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担当,表现了作家在社会面前的一种态度。我觉得现在,说老实话,我也是在中国作协,我1978年到中国作协,现在多少年了,我现在看大家都说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局面现在并不好,很不令人满意,问题就在哪儿呢?作家现在失去了社会的担当,失去了对社会的责任。自己的那种激情,自己发自肺腑的那种情感的东西没有了。都是冲着名,冲着钱,冲着改编电视剧一集多少钱,冲着我写个作品能在仕途有什么发展,都这样的东西,这样的文学有什么价值呢?有什么前途?所以我说,报告文学,写实文学这种形式,给我们作家,表达自己的社会态度,表达自己的社会观察,表达自己的社会思考,提供了很好的渠道,我们这几年,陈启文小说写得很好,写报告文学获得了好几次奖,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王旭峰改写报告文学获得了好几次奖,而且都写得很好,非常有深厚的东西。最近有个湖南的作家,叫做余艳,也是写小说,改写报告文学,去年写了个《板仓绝唱》,影响很大。所以有一批作家在尝试选择报告文学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今天这个时代,真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传奇,真实生活当中的戏剧性,正在淹没作家个人虚构的能力,真实生活中传奇冲突的故事,这种激烈的冲突,这种矛盾的复杂性,正在把作家坐在房间里,完全靠自己的虚构的这种情形逼迫到边缘,逼到角落里去。生活当中很多传奇的故事是作家虚构不出来的,这个时候,如果你把生活当中这种东西都表达得很好的话,你就可能既表达了你的社会态度,也表达了你人生的取向。
还有作家是知识分子,我们要承担知识分子的责任,刚才讲了我们昭通的作家,我没有看。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真诚,就是写残酷,写苦难,写黑暗,写愚昧,这些东西能不能写呢?可以写,但是一个作家的目的,不是为了写黑暗写黑暗,写残酷写残酷,写愚昧写愚昧,你一定让人从这个愚昧当中,黑暗当中,残酷当中,解脱出来,找到一个新生的力量和勇气。人最大的力量是什么?是给人以希望,你把黑暗写得黑暗,把人写到绝路上,把人写到自杀很容易,但是你把人从自杀的边缘抢救回来,拽回来,让人生存下去,这是很难的。所以我就说我们昭通的作家,由于很多年研究报告文学,我这对报告文学有感情,我态度有所偏颇有所偏激。但是我就是这么想的,我就是这么看的。所以我就说,我们昭通有这么厚重的文化历史,有这么丰富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积淀,我想我们作家如果把这些东西给予关照,我们出了这么多的枭雄也好,英雄也好,他们对我们这块土地的影响如何,是不是?所以我觉得,还是可以考虑吧!我建议大家还是有所选择吧!我这个发言可能有偏颇,我不多说了,我就讲这一点。希望我们报告文学有新的发展,希望我们更多的作家参与到写实文学、报告文学的写作中来。
叶梅:李炳银老师在大声呼唤、呐喊,掷地有声,相信他能够引起我们昭通作家心里面的一些震动。我们的黄尧老师,新当选的报告文学会长,还有杨红昆副会长,会感觉到非常痛快。他今天这个发言,前面的肯定都是非常有根有据,但是最宝贵的是,话锋一转,转到那些批评建议上来。那些可能是对我们的写作最有帮助的。他说得非常诚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