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美春:忠实批评的艺术——读马忠文学评论集《忠言忠说》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忠实批评的艺术
——读马忠文学评论集《忠言忠说》
《忠言忠说》,收录了评论家马忠近年来发表在报刊上的文学评论60篇,分为“现象”“说文”“对话”三辑。此评论集与作者以前出版的《站在低处说话》《诗美探真》等评论集在批评姿态、批评角度、批评语言等方面可谓一脉相承,而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印象之二:《忠言忠说》具有忠实批评之艺术。文学批评要实话实说,不仅要有实话实说的勇气,也要讲究实话实说的艺术。马忠勇气可嘉,无需多言。其忠实批评的艺术在《忠言忠说》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批评对象广泛。马忠是“打工诗人”出身,熟悉底层文学作者的生活,对这些作者有着真挚而深厚的情感,因而其文学批评对象有不少是底层文学作者及其作品,而且对该文学发展具有深层次的思考。《忠言忠说》“观象”中的《“打工文学”为何离打工者越来越远?》一文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文对“打工文学”离打工者越来越远的现状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并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建设性的意见,实话实说,充分体现了评论家马忠对底层文学作者的关切,对“打工文学”发展的关注。《忠言忠说》中的批评对象不局限于底层文学,也有其他对象,体现了批评对象的广泛性。像“说文”中的《洗尽铅华见真淳》《沉静中洞察人性》《批判式的心灵“交响曲”》《文学批评家的责任伦理与盛气》等评论,分别对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散文《不能忘却的追忆》、宗璞的短篇小说《琥珀手串》,著名诗人唐德亮的抒情长诗《惊蛰雷》与著名批评家李建军的文学批评集《文学还能更好些吗》加以评论,较好地体现了其批评对象的广泛性。
——批评角度独特。角度独特可谓一种批评成功的艺术。马忠的文学批评便具有这一艺术。《忠言忠说》中的评论,是建立在“文本细读”基础之上的,是评论家马忠在熟读文本之后,根据切身体验、深刻感受而选择的批评角度,因而批评角度独特,与众不同。以“观象”中的《“万众欢呼”的诗就不是好诗吗?》为例,此评论对诗人余秀华的诗加以评论,着重从诗的情感状态、审美层次、内在价值观等角度具体分析了余秀华的诗《我养的狗叫小巫》《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并由此而肯定了余秀华的诗,强调其“诗歌打动我们的,是她作品中那些诗性的因子,而非那些凭空附丽的意义”。毋庸置疑,此评论选择的批评角度独特,因为这是建立在评论家马忠“细读”余秀华诗的基础之上的,有其独自的感悟。
——批评语言活泼。马忠无高校文学院(中文系)毕业背景,属于自学成才者。其文学批评的语言,不同于“学院派”的深奥,也有别于媒体批评的浅显,而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活泼”二字确乎可以概括出马忠批评语言之艺术。《忠言忠说》的书名体现了这一点,评论集中的评论的标题如《打造属于本土的文学“云梯”》《“微诗歌”:以微显身
——批评风格鲜明。多年来,马忠坚持做到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同步进行,其文学批评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站在低处说话,以平等的姿态批评;关注当下,关注底层作者,而不薄名家;坚持真善美的文学批评标准;感性与理性相融合,宏观阐述与微观评析相结合;行文活泼生动;具有批评的有效性、生动性等。《忠言忠说》便较好地体现了这种鲜明的批评风格。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马忠的文学评论集《忠言忠说》,具有忠实批评的艺术,因而具有批评的针对性、有效性、生动性、独特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值得一读。
![[转载]王美春:忠实批评的艺术——读马忠文学评论集《忠言忠说》 [转载]王美春:忠实批评的艺术——读马忠文学评论集《忠言忠说》](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