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写诗要不要讲平仄?

(2016-04-24 10:38:36)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此文一出,估计又有许多诗山词林的高手又要把我拖进黑名单了,曾经就有过,我只说了几句平仄的坏话,立刻就把我拖黑名单了,人家都不削与我讨论。所以一直在犹豫,此文要不要发。不过还是不吐不快,还是发吧。

 

写诗要不要讲平仄?

 

近段时间来,总有朋友(有现实中的朋友,也有网络上的网友)与我一起讨论诗词的平仄问题,要说这个问题,首先先要知道何为平仄?写诗填词为什么要讲平仄?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何为平仄?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平水韵》、《十九部韵》、《词林正韵》等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shǎng)、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平和阴平,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那么,写诗填词为什么要讲究平仄呢?

其实,这和我们汉语的发音有直接关系,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现在流行的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shǎng)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也就是说,平仄理论是古人在长期写诗填词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韵律的格调,这样写出来的诗、填出来的词才具有非常美妙的韵律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极能体现中国诗歌所特有的韵律,也才能体现出中国古诗词特有的美感,特别是宋词,本来就是作为歌词填写出来之后让人唱的。这就使得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世界上最独特、最精美、最有魅力的文学体裁之一。它的凝练、它的雅致、它的古典,会让任何一个有点墨水的人都心旌神摇。

 

但是,写诗填词就一定要讲究平仄吗?我的理解是:不尽然!为什么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差别非常巨大,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普通话,是成型于明清之时的一种语言,是以明清以来的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目前的北京话是满蒙入关以后学习汉语不标准而形成的现今的读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河北承德滦平县是普通话标准采集地。看出来没,其实目前的普通话其实就是一种方言,只不过后来在清王朝的统治过程上逐渐流行开来,并形成了目前在全国流行区域最广的一种语言。

据说目前潮汕话中保留大量的唐宋时期的语言因子(我不是搞语言学的,所以没有专门研究,没有证据,只能是“道听途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唐宋时期的汉语就不是四个调了,因为潮汕话有八个调,所以满蒙入关要想学会八个调的汉语,难度确实非常之大(你现在要想让外国人学会四个调的普通话难度都很大,大家都知道英语只有升降两个调),只能是减化成四个调的“北京话”了。其中的入声字,就在这个过程逐渐分化,一部分分化到了平声字里面,有些分化到了上声和去声字里面了。例如其中一个非常常用的字:“白”,它是一个入声字,现在就成了阳平调,许多人的诗写出来以后用检测表一测,麻烦了,它是仄声!非常不符合平仄格律,又得换。类似这样的分化到平声字的入声字非常多(如果它分化到上声、去声也就罢了,反正是仄声字),这给现代人的平仄格律增添了不少麻烦,也使得现代人写出来的诗词韵律上出现了许多不符合语调的美感。

甚至当时的一些千古名句读音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读起来,平仄押韵方面都存在巨大的问题。例如:唐朝杜牧的这首《山行》,这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一首“名诗”了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这里,“斜”和“家”、“花”不是同韵字,现在读起来就很别扭。但是,唐代这个“斜”字并不读xié,当时的读音在现代拼音中都拼不出来,有点像 xia,或者sia音更接近。所以,杜牧写的当时是同韵的,现在不同韵了。这就是读音发生了变化的典型例子。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存在了巨大的差异,如果我们还用古代汉语的韵律去写诗填词,有些诗词写出来之后让人读起来一定非常拗口,那这样的诗词还不如不用格律。

介于此,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于2010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当然,这里面也有许多问题,其中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用《中华新韵》“填”出来的诗词,意境和感觉上确实差了好多。毕竟,汉字不仅表“音”,还表“形”、表“意”,我们用现代的读音去写古体诗词,意境上面肯定差了好大一截。毕竟一个“形”的汉字表某个“意”,和他当然的读音也有着相当的关联,已经不是现在汉字读音所能表达的了。

例如,刘禹锡的“咏史诗”,窃以为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他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但,这首诗既不符合平仄规律,也不押韵,再用《中华新韵》来检测一下,更不得了,这还能算诗吗?没一个韵是押上的,平仄还存在着五个问题。如果按当然的要求来看,这诗不仅仅是该给差评的,甚至连诗都算不上了!可是,谁敢说,“我”的诗写得比刘禹锡的还好?至少,在他面前,我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算不上。

 

2、平仄是古人在长期写诗填词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总结,总结出来的一整套有关诗词格律的规律,注意,是总结出来的规律,不是写诗的“法则”,更不是写诗词的“法律”,也就是说,你按这个格律去写,写出来的诗其韵律就很美,其语调就很协调,让人读起来就非常的朗朗上口,声调就很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读起来就具有独特的声韵美!

但是不这样写可不可以呢,答案是:太可以了!你本身已经达到了非常优美的韵律,本身让人读起来就已经朗朗上口了,本身让人读起来就已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本身让人读起来声调上就已是高低有味了,还非要去硬套平仄格律,这不是画蛇添足了吗?平仄格律本身就是为韵律服务的,而不是韵律为平仄服务。诗词需要平仄,就是因为诗词所需要的韵律而确定的,而如果诗词本身如果已经具备了韵律的需要,再去讲究平仄,难道不是多余的吗?

例如:这首李白的千古“名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用《平水韵》一检测,这首诗就有三处不符合平仄要求的地方(如果是《中华新韵》表,那就有五处不符合平仄的地方),是李白不懂平仄吗?

也就是说,讲究平仄,肯定符合韵律,但符合韵律,不一定要讲究平仄,这诗,这词,只要能达到韵律的要求,哪怕不需要平仄有何不可?如果为了讲究平仄把韵律给破坏了,这样的平仄有何意义?

还是那句话:平仄是为韵律服务!

平仄是为了写诗词的人有一个更快的捷径达到诗词的韵律之美,而总结归纳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象数学公式一样,能套当然很好,用数学公式一套,这问题就简单了不是?但是事事都套公式,是不是就有呆板、八股之嫌?就象武术,按套路表演当然很美,但是实际运用中,你也按套路打?能把对手打倒就是好武术。在实战中也非得要按套路打,不被人打死算你命大!

 

当然,我这里不是说写诗填词就不要平仄,我上面已经说过了,平仄是为韵律服务的,能够按照平仄格律去写,这诗这词当然就非常符合韵律美的诗词要求,让人读起来就很是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这就使得中国的古典诗词,成为世界上最独特、最精美、最有魅力的文学体裁之一。但是,如果已经达到的这种韵律要求了,也就没必要为平仄而平仄了。

我的意思是:只要为韵律服务,这平仄就是应该的;如果是为平仄而平仄,这平仄就是多余的。如果因为平仄格律反而破坏了诗词的韵律,那这平仄格律不要也罢!

[转载]写诗要不要讲平仄?

[转载]写诗要不要讲平仄?

[转载]写诗要不要讲平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