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  迅: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不是好战士

(2016-03-25 22:00:36)
标签:

文化

鲁迅

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

不是好战士

北京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鲁 <wbr> <wbr>迅: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不是好战士

 

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不是好战士

作为书籍装帧艺术家的鲁迅

                             2016年03月25日   星期五   ◎李默   北京青年报   第B7版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16-03/25/B07/b7t6_b.jpg 迅: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不是好战士" TITLE="鲁  迅: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不是好战士" />
鲁迅像 赵延年 1961年 版画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16-03/25/B07/b7t5_b.jpg 迅: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不是好战士" TITLE="鲁  迅: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不是好战士" />
《苦闷的象征》封面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16-03/25/B07/b7t4_b.jpg 迅: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不是好战士" TITLE="鲁  迅: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不是好战士" />
《彷徨》封面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16-03/25/B07/b7t7_b.jpg 迅: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不是好战士" TITLE="鲁  迅:不想当设计师的作家不是好战士" />
鲁迅像 张松鹤 1974年 雕塑

        

    展览:只研朱墨作春山——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

    时间:2016-03-08 至 2016-05-22

    地点:中国美术馆

    对我们这代人而言,关于鲁迅的印象在我少年时期的记忆中通常都是“熟读并背诵全文”。在大众的眼中,鲁迅也多被看作以唤醒国民为己任的文化斗士。他既是弃医从文的文学家、思想家,也在美术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如将现代版画引入中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启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先河,他不仅自己动手研究和设计书籍的封面,更是积极提倡将外来的书籍装帧艺术引进国内,并培养了新一代书籍装帧艺术的骨干力量。

    20世纪前叶,现代艺术装帧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悄然兴起。作为开拓者和倡导者,鲁迅是“五四”以后第一个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上讲究装帧的实践家,他自称对书籍装帧艺术做了“三样无关紧要的小改革”:书名与著者的题字不对称、每篇第一行之首留几行空白、采用不切边的毛边纸——前两项现已成为中国书籍装帧的定律。鲁迅对书装的考究使他成为不折不扣的装帧家,在他的直接影响下,许多画家都参与到书籍封面的创作中。陶元庆、司徒乔、陈之佛、丰子恺、蔡若虹等一大批艺术家对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陶元庆似乎最得鲁迅的偏爱。

    陶元庆与鲁迅的相识颇具戏剧色彩,他们之间的情谊结缘于鲁迅翻译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作品《苦闷的象征》,封面的图案便是由陶元庆所作。1924年,鲁迅从许钦文的妹妹许羡苏那里了解到有个叫陶元庆的人既精于图案设计,又有良好的绘画功底,就对许钦文说:“那么,就请你代请他画个书面画,给《苦闷的象征》作封面。”当时陶元庆和许钦文一起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一听此话,立刻高兴地答应了。《苦闷的象征》是日本著名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去世后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作品集中反映了厨川白村对文艺问题的见解:生命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本。人们为了排除“生的苦闷懊恼”,就要运用文艺做武器进行战斗。

    陶元庆为了使设计形式与书籍内容达到和谐统一,在深入了解了原著的内涵与著作者的文化心态之后,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的艺术手法设计出《苦闷的象征》的封面:画面的正中是一个披着黑色长发的裸女,她正吐着猩红的舌头舔着用脚夹着的三叉戟。整个画面呈现出凄美而又悲凉的氛围。鲁迅看过封面后,连说:“很好!很好!”并随后托许钦文向陶元庆发出邀请,请他有空来家里坐坐。我国新文艺书籍以图案做封面的首例便是《苦闷的象征》。此后鲁迅与陶元庆一见如故,并经常邀约他为自己的书籍设计封面。由于鲁迅的极力推崇,越来越多的人都通过鲁迅托陶元庆做封面画,

    《苦闷的象征》也开启了陶元庆书籍设计艺术的先河。

    鲁迅是推崇并赏识青年画家的,而他对陶元庆的“偏爱”并非出自同乡的情谊,更多的是陶元庆在设计理念和思想方面有太多地方与鲁迅不谋而合。鲁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曾在致陈烟桥的信中说:“有些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在1915—1918年这一段时间里,鲁迅搜集及研究墓志拓本,并大量购买了碑帖拓片,在鲁迅的日记里常常可以找到关于“整理拓片”的记载。他搜集拓片并不是单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寻找图案当中的民族性。他常对陶元庆和钱君匋说若多将青铜器与画像石中的优秀图案纹样和人物描绘运用到封面设计中去,就会显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

    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经受外来文化刺激和外来审美心理影响的年代。外国文化的引入使当时的社会呈现出古今中外文化交融并存和对抗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无论是对自己书籍的设计或是别人的装帧设计,他都强调要将外国有益的因子吸纳进来,使中国的现代装帧艺术能够与国际接轨。鲁迅是将欧洲版画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认为版画作为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形式相较于水墨画和油画,常能流露出不凡的意境。

    陶元庆正是在注重设计民族化的同时,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将作品赋予了时代特征,因此有了“新的形”和“新的色”。他为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所设计的封面,正是投其所好地运用了木刻版画的风格。陶元庆抓住了“彷徨”这一主题,在橘红色的底子上用深蓝色刻画了三个并排坐着的人,他们抬头仰望着同样是深蓝色的落日,似乎想要有所行动,却因缺乏果敢决心,仍旧坐而未动。陶元庆通过画面的形式,充分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书的封面与内容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对于陶元庆的设计,鲁迅向来很珍惜。关于《彷徨》的封面设计鲁迅十分满意,然而再印的时候色彩有些走样,这使鲁迅心中很是介意。他在10月29日给陶元庆致信说:“《彷徨》的书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但听说第二版的颜色有些不对了,这使我很不舒服。上海北新的办事人,于此等事太不注意,真是无法可想。但第二版我还未见过,这是从通信里知道的。”同日,他在给李霁野的信中也说:“这回《彷徨》在上海再版,颜色都不对了,这在他(陶元庆)看来,就如同别人将我们的文章改得不通一样。”之后,鲁迅都让他们寄到北京去印刷,并一再嘱咐在北京的许钦文说,印陶元庆的书面画一定要核对得很仔细,一定要陶元庆同意了,才可以上版印刷。

    作为被鲁迅发现并悉心培养的第一位封面设计艺术家,陶元庆以其在设计艺术中封面图案与寓意的完美融合而深受鲁迅的赏识。他所设计的《苦闷的象征》一经发行就在文艺界引起轰动,并成为大家竞相模仿的对象。尽管陶元庆在结识鲁迅五年之后就去世了,但他在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领域依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