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  忠/新诗:是“个人写作”还是梦呓?

(2016-02-28 14:23:21)
标签:

文化

马忠

新诗

是“个人写作”还是梦

羊城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马 <wbr> <wbr>忠/新诗:是“个人写作”还是梦呓?


 

  新诗:是“个人写作”还是梦呓?

  

  

作者:马        原载:《羊城晚报》2016年2月28日第A8版

 

  

       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写诗的比读诗的多,但普遍质量不高。诗坛处于集体混乱的状态,已确立的诗歌美学体系和评判标准似乎正在偏离。有一个反复被提及的,那就是“个人写作”,这种诗学主张其实正是中国新诗发展至今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遗憾的是,“个人写作”也恰恰成了部分诗人逃避生活的一个代名词,他们躲进内心深处,写些梦呓般的东西,用美国诗人路易斯·金斯伯格的话来说:“这是打着哈欠吐出一大堆混乱不堪的废话。”让人忧心的是,这样的独语越写越浮靡,越写越晦涩,越写越玄虚,越写越疏隔现实,越写越远离读者。尤其是一些很大师状的诗人,忘了自己的身份——诗人往往是那些远离理性思考的人,经常装出一副很大气很深刻的面孔,其实他们不过是假借诗歌的名义,高速地炮制一些哲理小品,还自以为是地把失去读者归咎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却没有从本身束之高阁去寻找症结,从而陷入认识误区。

  我们说“假大空”的政治诗是一个极端,但私秘、狭窄的“个人诗”难道不是另一个极端?既然你着意捕捉的是纯个人的体验和感受,那又怎能奢望引起局外人(读者)的共鸣和认同?

  不可否认,现在的娱乐方式丰富多彩,诗歌也成为没落的贵族,不再时髦,也是一大重要因素。但是作为诗人,盲目写诗绝对不行,至少我们应反思,诗写给谁看?写来有何用处?如果仅仅写给自己,那又何必发到论坛或者报刊上来交流?不如就让它待在自己的日记本里更好。既然要让读者欣赏,要与读者交流,我们就应该想想,怎样写才能让更多读者喜欢,引起更多读者共鸣,使更多读者也加入到写诗的行列?

  评论家谢冕曾在一次文艺论坛上以《说不尽的传统》为题,阐述了文化传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知道,谢冕先生一直是新诗的积极的支持者和研究者,谈到“传统”所包含的说不尽的沮丧的时候,对新诗和旧诗这两者的关系,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他说:“五四”打破那些旧的东西,但是还有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也被打破了,比如说旧诗,传统的诗歌,至今旧诗的毁坏还是我们心头的痛。说到说不尽的忧思,他指出对传统的那些阴暗的部分在当下生活中我们正在丧失某些警觉,我们的创新不是全部,是一种“时尚的创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谢冕先生在“创新”一词前加了一个“时尚”。按我的理解,它是偏离了汉诗传统的语言幻象、结构特点、书生意气、限制中的自由、应对影响的独特方式,有点数典忘祖,恶搞传统诗歌的意味。

  诗歌创作的过程当是诗人心灵与自然、社会相互感应、渗透方有感而发、发而为诗的自然流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手法与技巧将处于从属地位。如果在创作时一味追求所谓的技巧、手法等,而忽略对语言的打磨,粗制滥造,这不仅有悖诗歌精神,更严重的是由此写出来的诗艰涩难懂,诗歌中美的要素缺失。诗歌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地依附诗歌写作者笔下的反思和一次次的飞跃。诗言志,可叙事也可抒情,但作诗如为人,可以疏韵律,切不可失真诚。如果我们把诗视为水,这水不是从海绵、从叶子里挤出来的,而是从诗人的心灵自然流出来的,所以,这水应该是一滴完整的水。

  当下中国,其肌体活力不断从内部涌起并且意象变得越来越密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无限地伸展并且日益繁复。人的内心不断扩充,作为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最佳手段之一,中国新诗应改变其存在思维和容积蓄存的体系,建立一个容积大于现代新诗的大汉诗观,承载一个时代直觉、智性和平衡力的先知感悟,提供梦我、经验我和逻辑我之间产生的诗人天命感和虚无感,让飘浮的心灵归于平静。那么,在全球化语境下究竟怎样开掘新诗的可能性?如何才能写出属于民族和时代的大汉诗?我以为,这是诗人们应该去思考和实践的两个命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